考古队唯一主队挖掘的皇陵为何仅仅挖了三天就撤离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2-24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特殊的丧葬习俗,因此我国境内有很多神奇的古墓。接下来的内容中,就要来介绍一座位于北京昌平地区,经历很多坎坷的陵墓。

在昌平区往北,大约十公里左右的地方,有这样一座天寿山。从这座山的名字就能够看出,其风水自然是无可挑剔的。而这也就是明十三陵所在地。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从明成祖年间开始修建,直到崇祯皇帝过身之时,成祖之后的明朝皇帝都葬在了这里。这座规模庞大的皇室陵园经历了六百余年的历史变迁,虽然其地面建筑曾被多次损坏,但地宫却一直得以完整保存。

但非常可惜的一件事就是,在建国之后不久,这座经历了几百年风霜的明十三陵,却遭遇飞来横祸。而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之一,就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北京副市长、明史学家吴晗找到郭沫若,希望他能够为自己审阅一下申请发掘明十三陵的报告。

对于这一请求,郭沫若没有拒绝,毕竟在明十三陵中,应该会有很多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但对于这份报告的审核,他却并没有太上心,仅做了简单修改之后,就与沈雁冰、范文澜等人联名上报给了中央。

其实,这份申请发掘的报告中,是有着非常正当且充分的理由的,毕竟如果能对明十三陵中的长陵进行发掘,我们对于明朝历史的研究,也会有着很大程度的突破。毕竟在十三陵中,埋葬着朱棣的长陵的规模是最大的。


十三陵布局图

然而,当国内的考古学界以及文物专家得知这一消息之时,他们却纷纷表示反对。更有甚者,还亲自前往郭若沫面前,希望他能够撤销申请。但此时此刻的郭若沫并不在意外界的声音。

就在申请递交的几天之后,中央地区就做出了“原则同意”的批复。得到许可后,发掘长陵的工作也就正式展开了。在此之前对这一决定表示反对的专家们,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被迫参与到文物发掘的工作中。

大家都知道,北方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更不要提是北京远郊的山区了。在郭沫若看来,他希望长陵的发掘工作能尽快结束,因此对于考古队的工作,他也是多番催促,甚至要求他们连夜勘探。在这种高强度的压力之下,带队的赵其昌非但没有发现什么文物,反而是将身体弄出了毛病。

十三陵雪景

在赵其昌回京养病,并痊愈后,他向组织汇报了有关于明十三陵的情况。面对开发困难的长陵,大家一致决定先去开发旁边一座规模较小的帝陵,为日后长陵的发掘积累经验。

此时被考古队选中的就是明仁宗之墓,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经过半个月的发掘,大家仍然找不到明仁宗陵的地宫入口,因此只能作罢。

之后,大家在意外中发现了万历皇帝的定陵墓室出现了坍塌迹象,就在这时,考古队员们决定对万历皇帝之墓进行发掘,经此之后,考古队共发掘出了三千余件文物。

定陵墓室

然而,由于此时的考古队经验不足,因此约有八成文物都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价值最高的金丝楠木棺更是被附近的居民当做柴火烧掉。

在中央得知这个消息后,对于此次的发掘帝陵工作表示非常不满,并因此颁布了禁止主动发掘帝陵的政策。从此之后,即使有再多的人申请发掘帝陵,中央地区也没有同意过了。

而有了这一经验教训,我国考古工作,对待古代陵墓,就有了保护性、抢救性挖掘的政策,只有陵墓发现被盗墓贼盗掘或者因为生产活动被意外发现的时候,才能够对其进行发掘,而不会主动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