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1

1. 找一篇文言文,但忘了标题里面大概有这样的内容,好像是在个边远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事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脩絜.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选自《史记 汲郑列传》)译文: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他的祖先郑君曾做项籍手下的将领;项籍死后,不久就归属了汉朝.高祖下令所有项籍的旧部下在提到项籍时都要直呼其名,郑君偏偏不服从诏令.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籍名讳的人都拜为大夫,而赶走了郑君.郑君死于孝文帝时.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传遍梁、楚之间.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骑着马去看望各位老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总是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年长者,那种情意殷切的劲儿,就好像惟恐见不到人家一样.他年纪轻,官职卑微,但交游的相知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天下知名的人物.武帝即位后,郑庄由鲁国中尉、济南群太守、江都国相,一步步地升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平议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的纷争意见不当,他被贬为詹事,又调任大农令.郑庄做右内史时,告诫属下官吏说:“有来访者,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他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以自己的高贵身分屈居于客人之下.郑庄廉洁,又不添置私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所得供给各位年长的友人,而所馈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些许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必得称道天下的年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诸官吏,委实津津乐道,饶有兴味,言语中时常称举他们比自己贤能.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于属下谈话时,谦和得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马上报告皇上,唯恐延迟误事.因此,肴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和知名长者都众口一词称赞他的美德.郑庄被派遣视察黄河决口,他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郑庄在外人缘虽好,但在朝中常常附和顺从主上之意,不敢过于明确表示自己的是非主张.到他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庄因此落下罪责,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入丞相府暂行长史之职.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郡太守.几年后,卒于任上.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为政清廉,平日居家品行也纯正.这两人中途都曾被罢官,家境清贫,宾客遂日趋没落.待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

2. 《不记人过》文言文阅读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红色字。

①不喜计人过

②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③是小子亦参政耶

④同列犹不能平

⑤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对应连接起来。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日 A.同列

②蒙正遂止之 B.朝士姓名

③不问之何损 C.吕蒙正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人皆服其量。

4.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计人过”的看法。

1.答案:①过失②经过③这④还,仍⑤古义:听;今义:嗅。

①“过”的解释可以联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人恒过,然后能改”解释为“过失、错误”。②参照①的解析。③“是”在这古汉语中大多不作判断动词讲,而作指示代词,应解释为(……隐藏……)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1)假装 (2)穷尽

2、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了他们。

3、(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

(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翻译: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朝中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我不知道你的问题是什么,随便找的

3. 找一篇学生时代学过的文言文,不记得具体是那一篇了,只模糊的记得

《曹刿论战》“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4. 【《不忘根本》文言文翻译

【原文】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德行第一/40) 【译文】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吃五碗菜,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出任一州长官,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很不容易.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