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故事

我弟弟有一个作业,要收集10个春节的故事(传说也行)谢谢

第1个回答  2022-09-04
关于春节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但是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最耳熟能详的一个传说故事:在上古时期,有一种怪兽就叫做“年”,体形象狗,每到现在农历大年三十的时候出来作乱。很多人受其侵害,人们一到每年这个时候都非常的害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后来发现年怕爆竹爆炸时的声音,所以每到它要出来的时候人们就放爆竹吓它,叫它不敢下山害人。所以,人们就可以平安的度过这段时间了.而且由此就把这段时间叫做“过年”。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一直是我们童年的回忆。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关于春节的故事,下面我为大家一一道来:
1、春节接财神的传说——春节接财神的日子是正月初五,传说这是财神的生日。出了初一,就要准备迎接财神。初四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置办酒席,庆祝财神生日,迎接财神到来。这财神是谁呢?传说,宋朝时,民间认为宰相蔡京十分富有,就说他是财神降生,又因其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就将蔡京作为财神爷祭拜。后来蔡京倒了,民间就换了财神,宋朝国姓为赵,百姓就给财神起名为“赵玄坛”,然后加以敬拜。
2、腊八粥的故事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这是北方过年的歌谣,开始就是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这个习俗并不是来源于民间,而是佛教。据说,佛教的创始者释迦摩尼出家修道,苦修六年,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于是其弟子为了铭记释迦摩尼为创立佛教所受的六年苦难,便在每年的腊月初八吃粥,腊八也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每到这天,有条件的寺庙都会举行浴佛会,制作腊八粥,供佛诵经,并将腊八粥赠送给前来祈求平安的普通民众。后来,这就传到民间成了习俗。
3、万年创历法的传说

——万年历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一种历书,不是历法。传说古时候有个叫万历的年轻人,觉得当时的节令很乱,便想创造一种准时、准确的方法。万历上山砍柴时受到树影和山崖上滴泉的启发,创造了测日影以定时刻的晷仪,以及计算时间的五层漏壶。万历知道当时的国君祖乙因为天时不确而发愁时,便毛遂自荐。祖乙听过万历的方法后便将其留下,希望万历能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造历法,以福万民。几年后,祖乙去看望万历,看到测定天时的日月坛上刻录的天时诗,就知道立法已成。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新春复始,请陛下定个节日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4、北方老鼠嫁女的传说——是在正月二十五的晚上,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开灯,全家人坐在一起,一声不吭,摸黑吃着面粉做的炒大豆、“老鼠爪爪”和“蝎子尾巴”。不开灯、不出声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怕惊扰了亲事。不知道你们那有没有这个习俗,我们这似乎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习俗。5、“年”兽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凶猛十分,每到大年三十都会肆虐人间,吞吃牲畜,害人性命。后来有一个老神仙来到村子里,教人们驱赶“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家家户户每到春节,都会穿红新衣、贴大红年画、贴红纸、放爆竹,然后就演变成了过年的习俗。6、过年放爆竹的传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放爆竹最初的用意就是驱散瘟、晦气,带来吉祥。据古籍记载,爆竹最初就带有神秘色彩,古时是一种驱邪的用品,野外露宿时也可以用它驱赶野兽。后来人们除了在春节,在其他盛大的节日和喜庆日子都会燃放爆竹,表示吉祥庆贺。7、贴门神

——古代神话说中有两员大将捉鬼、保平安,名神荼、郁垒,民间便由此用桃木板制作桃符,上写神荼郁垒名字或者刻画像,挂于家门口,镇邪恶、保平安。宋代时桃符变成了春联,一来不失其意,二来表达美好愿望,三来装饰美观。民间认为,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可以驱散妖魔鬼怪。怒目圆睁、武器高大、成对,这就是门神的样子。唐朝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因保卫唐太宗安然入睡,也成了门神。现在一般都是这两人,神荼郁垒倒是极为少见了。

  8、贴春联的传说

——春联最初的来源就是上面所说的神荼郁垒,五代时人们开始将连语代替神荼郁垒的名字,宋朝开始春联变得普遍,明清时期兴盛,据说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命令全城百姓贴春联,还亲自出游欣赏,后来文人也将写对联当做文风雅事,成为社会时尚。

  9、倒贴福字的传说

——倒贴福字有恭亲王府说、慈禧太后说和朱元璋、马皇后说等三个传说,三个传说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下人、百姓不识字,导致倒贴了福字,但“福倒”谐音“福到”,所以传为一时佳话,流入民间。

  10、熬年守岁的传说

——大年三十晚上熬夜守岁的习俗现在是一去不复返了,几乎没有人家再过这个习俗。这个习俗的由来也是跟怪兽“年”有关。传说古时候,性情凶残的怪兽“年”每到大年三十都会到人间肆虐一次,于是百姓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后,就把大年三十晚上称作“年关”,晚上提前做好饭,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吉凶未卜”,所以年夜饭都很丰盛。吃完饭后,大家都不睡觉,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这就是大年夜熬年守岁的来由。
相信大家一定有些故事还没听过吧,那么关于春节的一些故事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多多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
第2个回答  2011-02-13
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第3个回答  2022-04-03
【祭灶王】灶王又被叫做“灶神”、“灶君”、“灶君老爷”、“老灶爷”、“火神”等。是神话传说中主管饮食之神。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过“年”守岁】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发现,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话说,有两个放牛娃,在腊月三十日那天傍晚,正赶着牛群回家。突然,牛儿惊慌得哞哞叫。“不好,快走!”两个少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忽然听到“嘎哇”地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少年猛悟过来:“原来年害怕牛鞭声!”后来年窜到一个老人的家门。老人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那边也有一个村子。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扭转头跑了。后来呢,人们就知道了年的弱点,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

【门神】上古时期,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木,枝繁叶茂,盘庚错节,树冠盘曲覆盖达三千余里。在树枝东北门有扇鬼门,是世上万鬼出入的必经之门。神荼、郁垒二神居其左右,见到害人作恶的鬼,就用苇索捆起来,让老虎吃掉。因此,汉代人,每到除夕,为了防止作恶害人的恶鬼进家,便用桃木梗制成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立在门上。同时在门上悬挂苇索,供神荼、郁垒两个门神作缚鬼喂虎之用,称之为“悬苇”。于是便产生了中国门神的雏形。这一习俗流传至魏晋南北朝以后,人们认为刻木为人形太麻烦,于是削成一块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人的名字。把这块桃木板挂在门上,称之为“仙本”或“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
第4个回答  2023-06-27
1. 好奇的蚂蚁:在春节前夕,一只好奇的蚂蚁决定去探索春节的传统习俗。它遇到了热闹的庙会、舞龙舞狮的表演和红包的故事,最终明白了春节的意义。
2. 小鼠的冒险:根据中国的十二生肖,今年是鼠年。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鼠在春节期间的冒险经历,它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并帮助了其他动物。
3. 团圆的故事: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分离已久的家庭如何通过春节重新团聚,共度幸福的时光。
4. 神奇的年夜饭:在这个故事中,一个普通的家庭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然而,他们发现饭菜竟然有神奇的力量,能够满足每个人的愿望。
5. 神兽的礼物:根据传说,春节期间,神兽会给孩子们送去礼物。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孩子如何通过善良和勇气赢得了神兽的礼物。
6. 神笔马良: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民如何通过一支神奇的笔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用这支笔画出了美丽的春联和画像,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和尊重。
7. 红包的秘密:红包是春节期间的传统礼物,但很少有人知道红包的秘密。这个故事揭示了红包背后的故事,以及为什么红包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此重要。
8. 舞龙舞狮的传说: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的重要表演,这个故事讲述了舞龙舞狮的传说起源和意义,以及为什么人们要在春节期间进行这种表演。
9. 神话的故事:春节期间,人们会讲述一些古老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神话的故事,以及这些神话如何与春节的传统联系在一起。
10. 春节的祝福: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孩如何通过给亲朋好友送去祝福和礼物,传递春节的喜庆和祝福。它强调了春节期间互相祝福的重要性。
第5个回答  2019-02-15
关于春节的历史,缺少上古时期的文献,古时候没有办法直接证实春节的来历,导致春节的起源传说有诸多说法,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天腊)说”、源于“天皇氏定岁说”、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源于“古代丰收祭祀说”、源于“舜继部落联盟首领位说”。

据考,春节在起源上,是上古时代古人根据天象、物候确定四季循环演变而来的。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上古以作物成熟为时间标志,后来历法知识进步,根据天象、物候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



扩展资料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