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笔记的两本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最近,快速翻阅了《高效人士用超级笔记》与《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两本书,这两本书是我在网上购买其他书籍时,网站推荐下顺带购买的。两本书都是由日本籍作者写的,对于日本作家写的书,从我读书经历来说,没有超过十本。从仅有的这么点经验来看,我个人对日本作家写的书还是印象挺好的。可能是中日两国在文字表达结构上,没有像中英世界差距那么大吧,日本人写的书感觉就是读起来轻松,日本人喜欢把人与自然、物品等建立情感上的联系,比如把看书当作是与一个朋友在对话。

这两本书都是讲如何做笔记,都是“术”方面的内容,其实实质内容也差不多,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工作笔记,后者侧重读书笔记。我个人对于工具类、技巧类等“术”方面有兴趣,在读书领域,对于自己看过的书,总觉得记不住、看后想不起,书本知识真正吸收活用的不多,得“道”不多,什么是读书的“道”,像《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书里说的,是读书的基本目标: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读了《高效人士用超级笔记》与《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通过以“术”得“道”方面还是有些收获的。

1、笔记VS思考

从记录所见所闻的“过去笔记”向为自己创造思考契机的“未来笔记”转变。

为了让我们的笔记经的起时间的考验,我们从一开始就应该抱着“这样要让将来的自己也看的懂”的意识来记笔记。

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才能准确有效地传达给未来的自己。

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读书笔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多重要呢?我们很难说有个准确的感知这个重要性。《高效人士用超级笔记》认为做笔记就是要做“未来笔记”,让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后,与未来的自己相遇。所以,今天的笔记,不是仅仅记下内容而已,而是要思考未来的自己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笔记,能引发将来的自己思考。作者建议,一次会议笔记要回顾修改10遍。而我们需要检讨,一次笔记记过之后,很少再去翻,我们的大部分笔记是用且只用过一次,即每一次。我们的笔记根本起来到任何思考的作用,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去使用笔记的习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把读书笔记形象地比喻为“人与书关系的改变者”、“笔记本即将成为读书生活的好搭档”、“与书交流的证据”。

2、纸质笔记VS电子笔记

通过纸质笔记摘录读书笔记的方式,我尝试过很多次,都失败了,根本无法坚持。通过印象笔记(evernote)电子方式记录笔记,我也尝试过,也挺麻烦的,用打字、用手机扫描、用手机语言输入转文字等方式进行记录,虽然很理想地想,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去看读书笔记,但我也都没有很好的坚持,更不会去回顾电子笔记。

一般都认为纸质笔记比较耗时,而电子笔记在输入、引用输出、检索方面都有优势,《高效人士用超级笔记》提到“检索”是纸质笔记本无法实现的功能。《高效人士用超级笔记》与《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都倡导用纸质笔记,《高效人士用超级笔记》提到:

因为手写笔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立刻取出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书写,能用简单的方式提取信息,所以不管是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还是在激发创造力方面,都能带来很好的效果。纸质笔记本虽然没有“检索”功能,却因此有了“邂逅”与“创造”的可能性。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中关于纸质笔记与电子笔记,有个我比较赞同的类比:

这就好比坐缆车辛苦攀爬,虽然同样是到达山顶的方式,但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必然是不一样的。只有付出了精力与时间,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看了书之后,我被这个类比深深折服,我也倾向于纸质笔记。为方便日后检索,可以利用印象笔记强大的检索功能,通过“笔记本序号/读书笔记时间/书名/作者/关键词”的方式建立笔记名称,也可以把纸质记录的拍下来存入该印象笔记,方便直接查阅,通过印象笔记拍的图片也仅有0.5M的大少,比手机普通照片要少很多。

3、笔记摘要VS自身感悟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建议把读书笔记变成读书方法,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质量也会有所提升。带着读书笔记的概念读书,目的明确,读书速度快,通过做记号加深印象,读后可以迅速提炼要点。这种亲手写下的摘要和读后感的过程也绝不是简单的“流水账式操作”,写完就可以扔掉了。这些宝贵的内容,正是将来总有一天你能用到的知识储备。

读书笔记可多可少,哪怕是一句话,那么这次读书笔记就是有意义的。比如,我读到书中这句话时:读书笔记是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我想到并写下了这样的感悟内容:书的真实、客观内容与读者无关,真正重要的是看书时,读者的状态与思想启发。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推荐了一种叫“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主要是:

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

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评论)

其实“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与得到专栏作家万维钢提倡的强力研读读书方法差不多。叔本华说过:

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

读书体验比书本身更重要。摘抄与笔记都要遵从内心的主观感情原则,别人的感想看看即可,对自己没有参考价值。真正重要的,是看书时读者的状态与思想启发。摘抄的内容要严格筛选,经过5-6遍的反复阅读,最后筛选的内容不会太多,严选本来就是一种重读。只摘抄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文章,即使客观上很重要,如果眼前的信息无法与自己在感情层面上产生共鸣,那么再读多次也不会有感想。

带着主观的心情去读书,是学者和编者都没有的、只属于普通读者的特权,应该放心享受才是。

如果一篇文章颠覆了你之前的想法,使你的认识发生动摇,有抄写和重读的过程中仍然会让人信服或是感觉震撼,这种文章才是值得摘抄的。

书中有个观点经过我的实践之后,我很赞同。在尝试着带着读书笔记的心情去看书,有的地方看的过了,有的地方看的多遍,目光在书本与思考之间来回穿梭好几遍,效率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在不断思考、不断重读的过程中,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读过三五遍了。

4、分类笔记VS ALL IN ONE

今天你读了《高效人士用超级笔记》一半,又读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一半,在做读书笔记时,你是分两本做分别的读书笔记,还是按时间顺序做在同一本笔记上呢?两位作者,都建议all in one。就是按时间顺序写在一本上,写完一本笔记本,再写下一本。作者还建议,把平时的工作、想法、点子、创意、生活感悟,统统写在这一本上,类似于一本手账。不建议单独写一本读书笔记,单独写一本读书笔记,很难坚持,一旦停下来,就会搁置很长时间,结果自然是荒废了。把生活、工作的笔记一同融入到读书笔记本中,大大增加了打开率、手写率。同时,光是读书文字笔记,常常会整个本子挤满了字,光是看着都让人打瞌睡。当把生活、工作内容都融入后,笔记的形式也大大开放了,不拘泥于文字了。比如可以画几个小人、几个图表。整个笔记本瞬间活跃了很多。

5、多看读书笔记

作者建议零散时间,在不适合看书的场合,随时打开笔记本看个几十秒,效果很好。

在我看到的关于读书方法的所有书与文章中,所有人都建议:读书笔记是一定要多看才会有收获。否则,过去的笔记成不了提供思考契机的“未来笔记”。

6、彩蛋

两本日本人写的书,在最后都有彩蛋,一本是把读书笔记的符号做了个表。一本是把平时写读书笔记用到的纸、笔的哪个牌子、型号都列了个表。

我也是通过这个表,第一次知道了一些日本的文具品牌,我特地搜了下淘宝,虽然价格比国产的高,但销量还挺大的,不多说了,下单体验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