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偏方的痛风治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1

偏方一、虎刺鲜根或花(干根)。
做法:煎汁用酒冲服。
功效:有清热通络之效。
偏方二、红花、白芷、防风,威灵仙。
做法:酒煎服。
功效:用于缓解痛风四肢疼痛症状。
偏方三、钩藤根,加烧酒适量。
做法:浸1天后分3天服完。
功效:有理气活血止痛之功。
偏方四、鲜竹叶、白茅根。
做法:鲜竹叶和白茅根洗净后,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30分钟,代茶饮。
功效:有利尿、防止痛风合并症。
偏方五、芹菜100克(连根须)、大米30克
做法:芹菜100克(连根须),洗净后切碎,与大米30克同煮至粥熟,入少量
盐、味精。可常食。
功效:痛风急性发作时尤宜。
偏方六葛根10g、茯苓6g、枸杞10g、薏米仁6g
做法:每天一剂,或泡或煮,当茶来喝。
功效:加速尿酸排出
偏方七、茄子250克、酱油、麻油、盐、味精
做法:洗净后蒸熟,切成条,稍加酱油、麻油、盐、味精拌匀后食。隔日服。
功效:适用于痛风发作者
阿司匹林:中小剂量阿司匹林(小于1~2克/天)能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能力,因此,痛风急性发作时,应避免应用阿司匹林。
抗结核药:吡嗪酰胺可以引起血尿酸增高,但不是所有使用吡嗪酰胺的患者都会出现继发性痛风。
利尿剂:几乎所有的利尿剂都可以引起高尿酸血症。其中以呋塞米、依他尼酸、氢氯噻嗪等药物最为明显。这是由于人们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利尿剂时,会使肾小管对尿酸钠的重吸收增加,从而增高血液中尿酸的浓度,最终引起高尿酸血症。
部分抗生素:喹诺酮(如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青霉素等抗生素大多由肾脏排泄,但喹诺酮类、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排出多就会影响尿酸的排出,使体内尿酸水平升高。
调脂药:烟酸是调脂药中常用的药物,它虽然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但它兼有明显的升高血尿酸的副作用,应引起注意。
某些维生素药:如维生素B1和B2,都会降低体内血尿酸的排泄,患者应避免长时间大剂量的服用。还有就是要注意维生素C的服用,患者在用秋水仙碱、丙磺舒治疗时,要避免摄入大剂量的维生素C。
非甾体类止痛药:常用的有消炎痛、双氯灭痛、扶他林、奥尔芬、布洛芬、芬必得、保泰松、舒林酸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环氧化酶的活性,进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达到消炎镇痛的作用。很多患者服用后会有恶心、呕吐、胃肠不舒服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出现消化性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的严重反应。因此这类止痛药一定要慎用,建议痛风患者尽量在确保疗效的情况下使用最小有效剂量和最短疗程。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2、曲池。
配穴:分2组。1、内踝侧:太溪、太白、大敦;外踝侧:昆仑、丘墟、足临泣、束骨。2、合谷。
(二)治法:病变在下肢,均各取第一组;在上肢各取第二组。以主穴为主,据部位酌加配穴。以1~1.5寸28号毫针刺入,得气后采用捻转提插补泻手法;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尿酸降至正常,1~1.5年内未见复发;有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尿酸下降,发作间隙期明显延长者;无效:症状、体征及血尿酸检查均未见改善。
以上法共治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按上述标准,临床痊愈70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3%[2~4]。
刺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太冲、内庭、对应点;2、曲池、阳池、阳溪、太冲、丘墟、太溪、阳陵泉、血海。
阿是穴位置:红肿热痛最明显处。
对应点位置:健侧手部阿是穴的对应部位。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