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婆婆教孩子普通话,她偏不听怎么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题主不要太担心孩子的普通话问题,3周的孩子一旦进入到普通话环境,立刻就可以活用普通话。

而隔代教育问题,会慢慢影响题主的工作与生活,只有与婆婆达成一致,才会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让题主安心工作!

1、 宝宝语言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告诉我们,0-3岁幼儿语言发展3个阶段:

0~1岁为言语发展的准备阶段 ,可以分辨语音和发音,家长可以强化物体的名字。

1~1.5岁为言语发展的理解阶段 ,逐渐对成人言语有了更多的理解,他们开始能够发出一些有意义的连续音节,并能说出一些词句。

1.5~3岁为言语发展的表达阶段 ,幼儿能用比较短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妈妈好”、如“她不是我妈妈,我妈妈上班了”等。

从2岁起,幼儿对言语活动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喜欢说话、听故事,还可以简单表述出来。

2、 如何引导宝宝开口说话

1 )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家长需要每天同孩子进行日常交流,尽量用完整的语句。大人在教孩子说话的时候要将语速放慢,一字一句表达清楚。

题主家可以分工负责:婆婆用方言、妈妈用普通话。孩子不会觉得普通话就难以接受,毕竟电视上、去商场、去公园和小朋友玩,都会用普通话交流。

2)多陪伴孩子

家长要应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在与孩子互动时,营造语言氛围,孩子情绪也高涨,都有助于孩子语言方面的发育。

比如玩亲子 游戏 ,阅读绘本,制作手工。

3)多带孩子外出活动

家长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多创造机会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小孩子之间学习的更快。

1、 可以拉近与家乡人的距离

如果出门在外,一说是同乡人,感觉很亲切,如果再用方言交流几句,立刻就拉近与同乡人的距离。

人总是有落叶归根的思想,尤其在年老时,如果不会方言,回到了老家,与老家人交流时,就会存在一定隔阂。

2、 多学一门语言,开发智力

一般来说,孩子以后都是用普通话来进行交流,所以在孩子刚学说话的时候,直接教他普通话就行了。

其实这只是家长们的一种惯性思维,因为每个地方的方言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方言本身也是一门艺术,让孩子们多掌握一门语言对脑部发育也有好处。

对于孩子来说,从方言过渡到普通话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如果是先学普通话再学方言,无疑相当于再学另一门语言了。

1、 对婆婆帮忙照看孩子,表示感谢

其实婆婆没有义务帮年轻人带孩子,都是出于热心,想替年轻人分担一些。

对于年轻人应该认识到有婆婆的帮助,自己才能安心工作。

要对婆婆的帮助,表示感谢。

2、 交流时,表现出尊重婆婆

在遇到教育理念不一致时,切不要因不顺着自己,而对婆婆进行批评教育。

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婆婆毕竟是长辈,首先在语气上要表现出尊重婆婆。

婆婆能给题主带孩子,应该也是通情达理之人,只要以理服人,婆婆为了下一代,也会做出改变。

3、 不要试图改变婆婆的生活习惯

阿德勒心理学主张,不要去干涉别人的课题。

婆婆的生活习惯,已有几十年,为什么要让婆婆去改变呢?而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待婆婆的态度,那就是:尊重她的生活习惯。

当我们试图改变一个人时,就会陷入痛苦中。

因为就算是家人,也是跟我们不一样的个体,只关注自己的课题,少干涉他人的课题,就会减少痛苦。

4、 让丈夫帮忙与婆婆沟通

丈夫与婆婆交流起来更容易,婆婆对儿子的话,也会更能听进去。

不如让丈夫帮忙,与婆婆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

只有大人达成一致,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婆婆虽然不是自己亲妈,但对孙子孙女绝对无二心,孩子的安全可以完全放心,婆婆能够抛下熟悉的老家,来到陌生的城市,家人应该给予更多关怀,老人的心里才觉得暖暖的。

职场妈妈在孩子6个月左右就要重返工作岗位,陪伴宝宝较少,会影响孩子与妈妈的依恋关系,而依恋关系却是孩子安全感培养最基本的关系。

《高情商沟通法则》一书提到:具有安全感的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爱的,周围人是善意的,这会使他对待世界的方式也是善意的。

1、 哭闹时,让孩子有稳定体验

在宝宝2岁左右,会出现自我意识萌芽,什么都要自己来,对大人说的话,也会出现反着来的情形。妈妈不要觉得孩子难管了,是孩子开始成长的标志。

这时妈妈要蹲下来,问问孩子的想法,是想干什么?大部分孩子多是因为想要引起大人的关注,这时妈妈应该放下手中的家务,陪伴孩子。

2、 多与孩子微笑

当孩子看到妈妈时,妈妈就是微笑的表情,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微笑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

微笑也可以告诉孩子他身处的环境是安全的。

3、 不要说:妈妈不要你了,之类的话

很多妈妈都会在生气时,跟孩子说:妈妈不要你了。而孩子心底是最怕妈妈不要他。这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对于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对大人说的话,像海绵一样吸收。妈妈在与孩子交流时,避免说此类的话。

作为职场妈妈,要平衡工作与家庭,但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因为谁的一生都不是风平浪静,都需要努力经营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题主,祝您家庭幸福、工作顺利!

这个问题我得好好的跟你谈谈。普通话固然重要这是交流的必然要求,另外你不要疏忽了母语的重要性。

孩子的接受能力非常强你不必要太多担心,环境条件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老人也好年轻人也好,都是现有的条件环境造就了我们的上下五千年的 历史 文化。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你别忘了普通话说好了,孩子连母语都不知道的结果吗?我们的父母公公婆婆也好她们生活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地点,他们自我满足感爆棚的,我们不如他们的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是我辈能做到的。他们养我们育我们从开始就是用的母语方言,教会了我们这一生用不完的道理。最后我们人人都会说普通话对吧?

我感觉先从母语学起而后就是我们得普通话。

让婆婆教孩子普通话,可她就是不听,怎么办?对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当事人太过于心急了。

其实不要担心孩子不会说普通话。小孩子的语言模仿能力是极强的,一旦到了上学的年龄,老师讲的都是普通话,而身边孩子多数讲的也是普通话,潜移默化,用不了多久,普通话不会也会说了。

再者,婆婆方言使用了一辈子,你让其一下改口说普通话,她也会感觉很不适应。若过份强调也会影响婆媳感情,再者,婆婆能教会孩子说一种方言,也是很好的意外收获呀!何乐而不为呢!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你如果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那就亲力亲为,没有不付出之收获的道理。

你说自己工作忙,跟孩子几乎没有时间交流;你说婆婆偏不听,这样都是托词罢了。没时间,周末时间有吧,跟孩子交流少,总不是没有交流吧。

婆婆年纪大了,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她不愿将普通话,就不要强人所难。如果觉着方言不好听,那就自己教呗。

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是自己的,父母就是第一责任人。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哪怕以工作忙为借口。没时间教育孩子,就不要苛求太多。

再说,语言跟环境关系密切相关。即使孩子说话带有方言,上学以后,如果身边同学都讲普通话,很快也可以纠正过来的。现在就自怨自艾,甚至影响工作,有点杞人忧天。

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那就是把婆婆礼送回老家,花钱雇个高水平保姆,不但可以天天讲普通话,说不定还能顺几句英文呢。

这个问题个人观点是没必要太纠结。

第一,方言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言教养不代表就会对孩子的发展不好,我们只需关注教养方式及习惯培养,我想这些才是孩子成长的武器;

第二,不可否则普通话作为基本的中国化 社会 性沟通语言,也是很重要的,目前80后,90后这两代人完全可以无障碍阐述的,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父母那一代60-70年对于普通话都是接触的比较少的,让他们说流利的讲述普通话是很难得,最重要的是即使父母愿意,那你就保证父母的普通话非常标准么,可以说身边的父母们都是椒盐普通话类型,与其用这种不地道的普通话桌给孩子听,不如就说传统方言,更显得亲切;

第三,父母作为孩子的直接监护人,在我们可以正常流利使用普通话的情况下,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候用普通话沟通,那么孩子可以双向发展的,听,看,读,写,听排在第一位,听的多了,他自然就会说的,方言不影响他在父母这里接触新的语言,换句话说,我们有能力,英语或者其他语种我们都可从小和他讲,就像异国恋家的孩子,谁不是会两种语言呢,因为他听到的语言来自两个国家;

第四,照养孩子的第一责任在我们身上,父母在我们工作繁忙的时候为我们分担,与其说他们在享受天伦之乐,不如说他们确实也是解决了我们的一大难题,那么,心存感恩,我想这比责备,抱怨更加会成为一门最好的教育案例,因为孩子看在眼里。

说到这里,说说我的情况吧,我忙工作的时候,我家孩子都由婆婆妈照看,对于语言沟通,可以说是非常纯正的方言土话了,在我看来,孩子不经意说出的一句地道方言甚至给我们家带来了快乐,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