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带若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2

1. 初中文言文带“若”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

——欧阳修《醉翁亭记》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陶渊明《桃花源记》

5、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世说新语》•《咏雪》

6、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辞》

7、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小石潭记》

8、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刘钧《与朱元思书》

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出师表》

10、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陶渊明《五柳先生转》

2. 初中文言文含若 乃 者 乎四个字的句子

(一)若

1、动词

(1)可译为“像”。例:

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可译为“如”。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2、代词。可译为“你们”。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3、连词。可译为“至于”。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三)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四)乎

1、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吗”。例: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2)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可译为“吗”。例:有甚是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吗”。例:愿见之乎。——《三国志·隆中对》

2、介词

(1) 可译为“在”,例:今虽死乎此。—— 柳宗元《捕蛇者说》

(2)可译为“对”,例: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初一初二要背的所有古文

初一语文第一册(人教版)背诵古诗文汇总(2008-10-25 12:50:00)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儋,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县见。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绝句(志南和尚)古木阴中系短篷,杖黎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浍(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哕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 花。 脘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请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愧。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论语(孔子和其弟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山市(蒲松龄)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唯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飘渺,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咏雪(《世说新语》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

4. 十篇初二文言文阅读

15.将下列语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①乔阳不闻,②邑人愧而归之。

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③欲与父母相允娱耳,④何以愧为!”⑤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译文]范乔同乡腊月除夕盗砍他家的树,有人告诉了范乔,①范乔佯装没有听见,②同乡惭愧地将盗砍的树归还给了。

范乔前去明白地告诉同乡:“您在节日拿点些,③想跟父母一起高高兴兴地过节罢了,④为什么惭愧呢!”⑤他通情理善开导,都像这样。(每句1分) 北京市东城区2005年高三年级综合练习(二) 11.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①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1)封人(2)而乞食。②绮乌封人跪而食 之,甚敬。

③封人因窃谓仲曰:“④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 言,⑤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1)绮乌,地名。

(2)封人,官名,守边境的官吏。 ① ② ③ ④ ⑤ 11.(5分)(每句1分) [译文]①管仲被捆绑起来,由鲁国(押送)到齐国,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绮乌守边境的官吏身边,向他乞讨食物。

②绮乌守边境的官吏跪着让他吃东西,样子十分恭敬。③守边境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④“假如侥幸(幸亏,或敬词,不译)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⑤我将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我凭什么来报答你呢?”边境的官吏听了埋怨(责怪、怨恨)他。

11.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①共 同 也 言 有 德 者 皆 由 俭 来 也 ②夫 俭 则 寡 欲 君 子 寡 欲 则 不 役 于 物 可 以 直 道 而 行 ③小 人 寡 欲 则 能 谨 身 节 用 远 罪 丰 家 故 曰 俭 德 之 共 也 ④侈 则 多 欲 君 子 多 欲 则 贪 慕 富 贵 枉 道 速 祸 ⑤小 人 多 欲 则 多 求 妄 用 败 家 丧 身 是 以 居 官 必 贿 居 乡 必 盗 11.①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②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③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 ④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⑤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断句每句1分,建议实行减分制。

每句中断错一处扣去半分;其中“君子寡欲”、“小人寡欲”、“君子多欲”以及“小人多欲”四处之后可断可不断,若断,不减分) 15.翻译。(8分) ⑴将上面文言文阅读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⑵将下面短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答: 15、⑴如今一些有学问的人,没有谁不羡慕古代圣人、贤人的不朽,但一辈子竭尽全力从事文章的写作,都是很可悲的事。 ⑵孟子说:“耕种田地,减少税收,就可以使人民富裕了。

按时饮食,按礼节花费,财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没有水和火就不能生活;黄昏傍晚时去敲别人的门去借水和火,没有不给的。

因为相当的充足。圣人治理天下,就会让豆、米像水与火一样充足。

粮食像水火一样充足,百姓哪会有不仁的呢?”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夫然,则①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②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① ② 11.①古人把直径一尺的美玉看得很轻,却把很短的时间看得很重,惧怕时间匆匆而过(2分) ②于是就(只顾)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抛弃了名传千古的大事。(2分) 15.将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

5. 初中文言文的虽 若 许有哪些

1、虽,连词,

(1)表示假设,即使…也、纵使。例如: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口技》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2、若

(1)如同;像。

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2)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齐策》

(3)第二人称代词,你。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3、许

(1)应允,许可。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

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2)表示约略估计的数量。

自富阳至 桐庐一百许里。—— 吴均《与朱元思书》

潭中鱼可百许头。——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6. 初二文言文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①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②,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③,非一士之智也。故曰:“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中庸》曰:“好问近乎智。”……亲贤学问,所以④长德也,论交合友⑤,所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⑥。”此之谓也。

注释

①选自《说苑·建本》。《说苑》是西汉刘向著的一部书,作者录轶闻逸事中能够做为鉴戒取法的写咸,共十二卷。②榱(cu ):古代指椽子。 ③先王之法:远古君王的法令制度。④以:用来。⑤论交合友:讲究交游,会聚朋友。⑥切、磋、琢、磨: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的手段,引申为商讨研究学问。

译文

价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狸的皮(制成的),高台和殿堂的椽子,不是一棵树的枝(制成的),先王的法令制度,不是一个谋士的智慧(制订出来的),所以说:询问是增长智慧的根源,思考是增长智慧的途径。《中庸》上说:“喜欢问,接近于有智慧了”。……亲近德行高、学问深的人,去学问、询问,是用来增长德行的(手段),谈论交游和朋友聚会,是用来互相促进的(方法)。《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说的这方面。

阅读训练

1.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讯问者,智之本也____ ②好问近乎智____

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____ ④论交合友,所以相致也____

3.下面句中“所以”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C.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 D.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在原文中的词义。

①亲贤学问________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

③如琢如磨________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讯问者,智之本也

②先

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札记》《周易》《春秋》2.①根,根源,名词 ②接近,动词 ③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互相促进3.D(ABC.所用来;D.的原因。)4.①学习询问 ②施行仁政 ③把玉石加工成器物的手段,引申为商讨研究学问 ④身份低微,出身鄙野5.①询问是增长知识的根源。 ②先王的法令制度,不是靠一个谋士的智慧制订出来的。6.“讯问”“思虑”“好问”。“亲贤”“学问”“论交合友”

7. 出初二范围的课外文言文

一 曹冲智救库吏

太祖(指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害怕)必死,议(商议)欲面(当面)缚首罪(自首请罪),犹惧不免。冲(曹冲;曹操儿子)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这以后)自归(自首)。”冲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以刀穿(戳破)单衣如鼠啮者,谬(谎称)为失意(内心有不快活的事),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世上一般人)以为(认为)鼠啮衣者,其主(主人)不吉(祥)。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悲伤)。太祖曰:“此妄言耳(罢了),无所(不需)苦(忧愁)也。”俄而(不多时)库吏以(把)啮鞍闻(上报),太祖笑曰:儿衣在侧(身旁),尚(尚且)啮,况鞍县(同“悬”)柱乎?”一无所问(丝毫不加追究)。 (选自《三国志》)

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曹操的马鞍放在兵库中,被老鼠咬坏。(“为……所”表示被动。)

②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如今(我的)单衣被老鼠咬了,因此(感到)悲伤。(“见”,表示被动。)

二 多多益善

上(指刘邦)尝(曾)从容(随意)与信(韩信)言(评论)诸将(各位将领)能不(不,同“否”。有才能还是没才能),各有差(ci,不同等第)。上问曰:“如我,能将(统率)几何(多少)?”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对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越多越好)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统率)将(将领),此乃(是)信之所以为(被)陛下禽(捕捉)也。”

(选自《史记》)

①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越多越好,为什么被我逮住呢?(这是被动句式);

②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您不能统率士兵,而善于统率将领,这是我被您捕捉的原因。(被动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