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30

1.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010/04/19 22:55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讯犯人。

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 ):烧烤。

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 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

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

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 (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

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

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 (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 (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欧阳公事迹》【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

2. 求几篇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 ②平生于书 ( ) ③或答人简札( )(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注:[媪](ǎo)年老的妇人。

[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 ) 方:( ) 欲 ( ) 还: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一、解释加点字: 1、是非君子之道( )( )2、以待来年然后已( ) 二、翻译下面句子(4分)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

2、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未穷青之技( )②秦青弗止( )③响遏行云( )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 。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参考答案: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①书遂大进(终于 ) ②平生于书 ( 对于) ③或答人简札(有时 )(书信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稍微有些不满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满足。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文征明勤奋习字,获得很大的进步。二、铁杵磨针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离开 ) 方:(正 ) 欲 ( 想要) 还: ( 回去)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老妪) 2)学而时习之(以前的知识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 一、解释加点字: 1、是非君子之道(这 )( 做法)2、以待来年然后已( 停止) 二、翻译下面句子(4分)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 。2、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译文: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鸡,来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

(四)薛谭学讴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未穷青之技(学尽 )②秦青弗止(不 )③响遏行云(遏止 )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演唱的本领,他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自认为把师傅的本领完全学尽了 。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学习没有止境,要谦虚好学,不能够浅尝辄止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有,薛谭知错就改,马上向师傅道歉,并且留下来继续学习,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3. 课外(初一)文言短文(附带文言文翻译)三篇

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4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