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3

1. 止在文言文中解释

1、停止。

《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译文:船停下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2、使……停止。

《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译文:两个侍卫把戟交叉,使人停止入内。

3、住下。

《游黄山记》:“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译文:又从峡谷中经过栈道上山,(回到)文殊院住下。

4、留住。

《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译文:他便留住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

5、阻止。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译文:河湾上的一位聪明的老者笑他并且阻止他(干这件事)。

6、中止。

《〈论语〉十则》:“臂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中止,那是我自己要中止的。

7、通“只”。只是;仅仅。

《活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译文:如果仅仅只印两三本,还不算是简便。

8、用于句未,表示感叹。

《诗经·南山》:“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译文:既然嫁给鲁君,为何思念难禁?

2. 古文中“止”字的用法有哪些啊

〈名〉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foot]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

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

屦校灭止。——《易·噬嗑》

举止高。——《汉书·五行志》

四之日举止。——《汉书·食货志》

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词性变化

◎ 止 zhǐ

〈动〉

(1) 停住,中断进程 [halt;stop]

止,停也,息也。——《广韵》

亦可以止矣。——《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

雪止。——《资治通鉴·唐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絮絮不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渐拍断止。

(3) 又如:止步;止怒;止泻;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止止(犹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军(让军队停止前进)

(4) 阻止,不让进行 [prevent]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相如止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

相如固止。

使人止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年兄肯出一言止了此事。——清· 狄夷散人《玉娇梨》

(6) 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声);止善(阻止别人做好事);止节(阻塞;节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为)

(7) 驻守 [be stationed]。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

(8) 居住 [dwell]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商颂·玄鸟》

止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9) 又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

(10) 停留,逗留 [stay]

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搜神记》

止子路宿。(止,使……留下。)——《论语·微子》

(11) 又如:止顿(止留。停留);止泊(停息);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 止 zhǐ

〈副〉

(1) 仅;只 [only]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印二三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只十有一日。——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

止露尻尾。

(3) 又

止有剩骨

(4) 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一篇文章还没有抄完;止有此数了

◎ 止 zhǐ

在句末可表肯定陈述语气,相当于“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诗·小雅》

3. 止的所有诗句,成语,古文

1. 扬汤止沸成语发音:yáng tāng zhǐ fèi成语释义: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

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成语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三国志·魏书·刘廙传》:“扬汤止沸,使不焦烂。”2.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成语发音:bù sāi bù liú,bù zhǐ bù xíng成语释义: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成语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成语示例: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

不破不立,~,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 *** 《新民主主义论》十一3. 为山止篑成语发音:wéi shān zhǐ kuì成语释义:比喻功败垂成。

成语出处:语出《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4. 心同止水成语发音:xīn rú zhǐ shuǐ成语释义: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同“心如止水”。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答元八郎中、杨十二博士》诗:“身觉浮云无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但知潇洒疏朝市, 不要崎岖隐姓名。”

成语示例:骨将槁木齐,~净。笔头指金波,座上横玉柄。

唐·李山甫《山中答刘书记寓怀》诗5. 抽薪止沸成语发音:chōu xīn zhǐ fèi成语释义:薪:柴草;沸:沸腾。抽掉锅底下的柴火,使锅里的水不再翻滚。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成语出处: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成语示例:~,剪草除根。(北齐·魏收《为侯景判移梁朝文》)6. 止暴禁非成语发音:zhǐ bào jǐn fēi成语释义:止、禁:罅;暴、非:指种种坏事。

制止种种坏事。成语出处:《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

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7. 以杀止杀成语发音:yǐ shā zhǐ shā成语释义: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成语出处:《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成语示例:盖闻~,圣人之不得已。以暴易暴,悍夫之无所成。

明·刘基《拟连珠》8. 不随以止成语发音:bu shui yi zi成语释义:不跟随别人而半途停止。9. 投膏止火成语发音:tóu gāo zhǐ huǒ成语释义:用油去浇灭火,火反而烧得更旺。

比喻举措失当,适得其反。10. 以刑止刑成语发音:yǐ xíng zhǐ xíng成语释义:犹以刑去刑。

成语出处:《周书·武帝纪下》:“以刑止刑,世轻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

成语示例:不立制度,则未之前闻,故曰~,以杀止杀。《唐律·名例一》11. 流行坎止成语发音:liú xíng kǎn zhǐ成语释义:流:水顺势流;坎:低陷不平。

顺流而行,遇险即止。比喻顺利时出仁,遇挫时退隐。

成语出处:汉·贾谊《鹏鸟赋》:“乘流则逝,得坎则止。纵躯委命,不私与已。”

12. 止戈为武成语发音:zhǐ gē wéi wǔ成语释义: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13. 探观止矣成语发音:tàn guān zhǐ yǐ成语释义: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14. 望门投止成语发音:wàng mén tóu zhǐ成语释义:投止:投宿。

在窘迫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况急迫,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

成语出处:《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成语示例:你兄弟在外,隐姓埋名,或是找一个地方藏身,或是到处漂泊,~。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章)15. 扇火止沸成语发音:shàn huǒ zhǐ fèi成语释义:沸:沸腾,指水滚开。用扇风助长火势的办法来停止水沸腾。

比喻采取的办法与希望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16. 举止言谈成语发音:jǔ zhǐ yán tán成语释义: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

指人的外在风度。成语出处:唐·杜牧《罪言》:“山东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见,言语举止,无非叛也,以为事理正当如此,沈酣入骨髓,无以为非者。”

成语示例:那做人的一切~,存心处事,其中讲究,真无穷尽。(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一回。)

17. 抽薪止沸成语发音:chōu xīn zhǐ fèi成语释义:薪:柴草;沸:沸腾。抽掉锅底下的柴火,使锅里的水不再翻滚。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成语出处: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成语示例:~,剪草除根。(北齐·魏收《为侯景判移梁朝文》)18. 止谈风月成语发音:zhǐ tán fēng yuè成语释义:止:只,仅。

只谈风、月等景物。隐指莫谈国事。

成语出处:《南史·徐勉传》:“今昔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19. 叹为观止成语发音:tàn wéi guān zhǐ成语释义: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

虽甚盛德,其蔑以加於同感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20. 坎止流行成语发音:kǎn zhǐ liú xíng成语释义:遇坎而止,乘流则行。比喻依据环境的逆顺确定进退行止。

成语出处:语出。

4. 《古文观止》原文+译文

隐公 (传)惠公元妃孟子。

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

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隐公(经一·一)元年 春,王正月。 (经一·二)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经一·三)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经一·四)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经一·五)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经一·六)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经一·七)公子益师卒。 (传一·一)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传一·二)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

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於邾,故为蔑之盟。

(传一·三)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传一·四)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传一·四)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

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传一·四)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於公。公赐之食。

食舍肉。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传一·五)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缓,且子氏未薨,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

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 (传一·六)八月,纪人伐夷。

夷不告,故不书。 (传一·七)有蜚。

不为灾,亦不书。 (传一·八)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

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

(传一·九)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

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 (传一·十)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

(传一·十一)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

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於邾,邾子使私於公子豫。

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也。

(传一·十二)新作南门,不书,亦非公命也。 (传一·十三)十二月,祭伯来,非王命也。

(传一·十四)众父卒,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 隐公(经二·一)二年 春,公会戎于潜。

(经二·二)夏,五月,莒人入向。 (经二·三)无骇帅师入极。

(经二·四)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经二·五)九月,纪裂繻来逆女。

(经二·六)冬,十月,伯姬归于纪。 (经二·七)纪子帛、莒子盟于密。

(经二·八)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经二·九)郑人伐卫。

(传二·一)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公辞。

(传二·二)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

(传二·三)司空无骇入极,费庈父胜之。 (传二·四)戎请盟。

秋,盟于唐,复修戎好也。 (传二·五)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卿为君逆也。

(传二·六)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 (传二·七)郑人伐卫,讨公孙滑之乱也。

隐公(经三·一)三年 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经三·二)三月,庚戌,天王崩。

(经三·三)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经三·四)秋,武氏子来求赙。

(经三·五)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经三·六)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经三·七)癸未,葬宋穆公。 (传三·一)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

赴以庚戌,故书之。 (传三·二)夏,君氏卒--声子也。

不赴於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

为公故,曰「君氏」。 (传三·三)郑武公、庄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