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 | 它是昆曲的前辈,当之无愧“百戏之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南戏是什么?也许你不知道,这很正常,因为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别说平时不接触戏曲的,就连很多戏迷也未必清楚。但说到两个与它相关的词汇,也许会拉近一些距离——昆曲和元曲。

作为与“唐诗”、“宋词”并列的“元曲”,想来并不陌生。如果说南戏与昆曲是一种时间上的顺延关系,元曲(尤其其中的北杂剧)与南戏则更多是从地域角度划分的。

南戏产生的时间早于元杂剧,在剧本体例、音乐等方面均与杂剧有所不同。那么,南戏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艺术样式呢?让我们慢慢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产生时间和发展】

关于南戏产生的时间,我只能说这是一笔糊涂账,因为南戏产生于民间,草创时期属于自生自灭,不受文人墨客重视,有关它产生发展的文献资料就很少。

它也许就是农民农闲之时歌舞以娱乐大众,起初小打小闹,后来发现还很受欢迎,便渐渐发展壮大,甚至有了职业戏班。等到具备一定影响力,并受到文人关注时,已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谁也弄不清它到底生于何时了。与之相关的,生于何地也是个未解之谜。

两位超级大咖对 南戏产生时间 发表过看法,后代研究者无论如何都不能绕过或忽视他们的观点,因为在南戏研究资料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这两位大咖的言论有如惊雷。

大咖一:

大咖二:

徐大师在“或云”之前还提出过另一种看法,自相矛盾,经专家考证之后已被pass掉。

其实宣和也好,南渡之际也罢,相距并不远。 说明南戏在两宋交际,甚至更早已开始萌芽。

至于 南戏产生的地点 ,一种普遍认同的观点是 产生于浙江的温州(一称永嘉),因而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也有学者认为 不应拘于一地,很有可能与相邻的区域有关联 ,譬如台州等地。

北宋时温州是重要的港口城市,经济发达,南宋定都杭州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连北方人口也大量南迁,进一步推动温州地区的繁荣。

商品经济发达,为南戏进入城市,产生职业性戏班提供可能;勾栏瓦舍中各色艺术演出丰富、频繁,为南戏吸收其他艺术成分发展自己创造条件 。原本流行于农村的民间歌舞小戏和里巷歌谣经过都市文化的洗礼、加工,逐渐成熟壮大。

元灭南宋后,杂剧成为有元一代最主要的戏剧样式,南戏一度衰弱,但并不因此灭亡,仍顽强地生长于民间。

随着南北交流的增多,南戏吸收北杂剧的长处不断完善自身,元末明初, 瑞安高则诚以一出《琵琶记》扭转南戏发展格局,逐渐进入传奇发展阶段。

明清两代传奇独霸剧坛。这种情况到清中叶地方戏曲剧种蓬勃兴起才被打破, 标志性的事件是著名的“花雅之争” ——以昆曲为标志的“雅部”和以地方戏为代表的“花部”相互争雄,最终以形式活泼的地方戏胜出。

艺术更替,自古如此。当然,传奇之后的事情,对于南戏来说都是后话。

【剧本体例】

与杂剧“四折一楔子”的短小精悍不同, 南戏都是长篇巨制 ,如果说杂剧像电影,那么,南戏就是叨逼叨的韩剧。

南戏剧本的基本结构单位为“出”,以人物的上下场为划分依据,根据内容需要有长有短,一个剧本少则二十几出,多则五六十出。多时,可连续上演几天。

篇幅长,故事情节就比较曲折,喜欢用双线发展结构,或以一生一旦分别牵一线,由人物的合-离-合牵扯出故事,如《张协状元》与《琵琶记》就是如此;也有双生双旦戏,一对生旦分别引领一条发展主线,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拜月记》,关于这些剧目,会在之后的文章中一一介绍。

故事的开头,照例有“副末开场”。副末是一个角色行当,由他首先向观众介绍剧情大意、创作意图等,使观众对所演之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自第二出开始,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依次出场,各种大小冷热场次、戏剧矛盾和冲突逐次展开。人物出场时有出场诗,类似于简单的自我介绍,每一场结束时有下场诗,用以总结本场戏的内容,最后一场则是对全剧的概括。

【角色行当】

行当,是根据戏剧人物性格、年龄等特点所做的类别划分,发展至南戏已经较为完备, 有“生、旦、净、末、丑、外、贴”七大行当 。其中以生、旦为主要角色,扮演青年男女,是剧作的主人公和主题思想的承担者。

净 、 丑 扮演滑稽的人物,插科打诨,多用浅显通俗的语言,表达小人物的诉求,与 生 、 旦 的“正经”、悲喜形成强烈对比。

末 ,在南戏里只有副末(杂剧中既有正末,扮演主要男性角色;亦有副末,是次要的男性角色),承担“开场”的职责,也扮演次要的男性,充当不重要的小人物周旋于其他人物之间,俗称“打酱油”的。

贴 ,原意为“旦之外又贴一旦”,指除女主人公以外的次要女性角色,早期既可扮年轻女子,也可扮老年妇女,发展到后期则专演青年女性了,最常见的就是小丫鬟。

外 ,扮演老年角色。

【音乐特色】

南戏用南曲,整体风格呈绮丽婉转 ,有别于北曲的豪迈奔放。早期多用民歌小调,自由活泼,且以徒歌为主,仅以板来控制节奏、衬托唱腔。这种简朴的形式曾遭到文人的不满,徐渭记录它

后向杂剧学习,引入宫调的概念,但曲牌连套比杂剧宽松,不同宫调下的曲子可以连套;每套曲子也不限一韵;还创造出 集曲、南曲合套 ,进一步丰富音乐表现力。

集曲是指从若干支曲牌中各摘出几句,重新组合成一支新的曲牌;

南北合套是指一个套曲里皆用南曲和北曲,一般是一支南曲、一支北曲交替出现。而在这之前,南北曲之间泾渭分明、互不干涉。

南戏音乐节奏规整舒长,字少腔多,擅于表达人物深细腻的内心、演绎情义绵绵的爱情故事,抒情意味浓郁 。

与杂剧一人主唱不同,南戏中的各个角色都可以唱,演唱的方式较为自由, 有独唱、对唱、合唱、轮唱等 ,有利于避免一人主唱给演员带来的疲惫,同时利于刻画不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另外,还有一种 徒歌、帮腔 的形式,在现有的高腔系统中仍能见到,如川剧高腔中就仍保留了帮腔的特色。

【剧目创作 】

某种意义上讲,南戏是一种民间自发形成的艺术,受关注度不高,尽管创作的剧目数量并不少,但流传下来的凤毛麟角。据今人辑佚,宋元南戏存目238个,有传本的仅19个,有佚曲的也仅百余种。

从残存的目录中,我们不难发现,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的题材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与北杂剧多英雄侠义、历史演义和战争题材有所不同。一方面与南曲的音乐风格相关,更重要的是由观众的审美情趣所决定,江南烟雨中养育出来的人,对柔美多一些情节。

南戏没有作者,属集体创作,署名“书会才人” ,如《小孙屠》,古杭才人编。 这是南戏区别于传奇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南戏由民间的传唱文学改为由文人创作,就升级到传奇。 当然,传奇作品多由昆山腔演唱,笼统地理解为昆曲。

关于南戏剧目,3个数字必须谨记:三、四、一。

【流传影响】

南戏对后代戏曲的发展影响深远,小到行当、剧本体例、剧目等等,大到戏曲声腔的流布、剧种的繁衍甚至剧种格局的奠定;进而戏曲整体虚拟、抒情、写意的美学风格,亦于南戏成熟已基本稳定下来。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很多戏曲现象,都可以追溯到南戏去。

最重要和根本的影响,还是声腔上的。南戏成熟后,以温州、杭州等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区传播,结合当地的语音语调、民间音乐等因素发生变异,产生新的声腔,著名的有 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合称南戏“四大声腔。 这一点,在以后的文章中具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