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树王》我阅读完《树王》后总感觉有很多的东在这部短小说中表达,但奈何自己文化水平不够高,总结能力也不够,于是产生了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感觉浑身不自在,我其实读完《树王》要比读完《棋王》还要感觉瞠目结舌,无论如何我还是想写些什么东西出来。其实我认为《树王》这部小说是阿城先生《棋王》的后续版本,只不过其中的所有人物都换掉了而已,故事结构更加紧凑,高潮虽然没有《棋王》中来的那么明显,没有那么声势浩大,但是《树王》的高潮依旧值得我去深深思考。故事也是发生在文革时期,有一伙知青下乡进行改革,故事的主人公叫做李立,他是知青中文化水平最高且最为积极的,这一点文中也有交代,李立下乡都还带着一个非常重的箱子,里边装的全是自己的书,由此也引出了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肖疙瘩。这帮知青们下乡的任务也很简单,就是砍光山上的所有书,有一种推陈出新的意思,要把所有的旧树砍掉,再种上新的树,与其说是新的树,不如说是有用的树,一开始这伙知青们都充满干劲,可也不到几天都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终于砍到一做山上只剩最后一棵树,支书称它为树王,可李立这位热血青年可不管什么树王不树王的,他一心想的只有改革,破除“四旧”。于是就带着知青们上山去砍树王,可是他们到山上后突然看到一个矮小的身影坐在树的旁边,定睛一看,是肖疙瘩,当李立正要下手砍树王的时候,却被肖疙瘩一把拦了下来,最后也是在支书和队长的劝说下,肖疙瘩才不管了此事,这棵树王被砍了整整四天,肖疙瘩也病了四天,在最后,肖疙瘩死去了。故事到这里就大概完了,其中我省略了亿些些细节,因为阿城的作品实在句句都是精髓,如果要掺杂很多细节来去概括全文内容的话的话,就最好也是把整篇小说都搬到这里来,所以我的概括没有具体描述任何人物形象,只是像流水账一样通篇讲了一遍。为什么我在这篇读后感的开头说我读完《树王》后的感觉还要比读完《棋王》的高潮还要瞠目结舌呢,因为在此篇文章中有人死去,人死去所带来的感受是非常直观的一种感受,死亡并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死亡就是这个人消失了,他不会再动换儿了,这是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东西,相比于《棋王》中高潮过后,主人公王一生累倒,需要人搀扶,《树王》主人公肖疙瘩死去所给人带来的震撼是更为直观更为具体一些的。其实我们可以把文章分为三个派别来看,一是由李立与他所带领的知青们所组成的激进改革派,这一派只想着改革,废除“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二是肖疙瘩自己独成一派的誓死守卫派,这一派的心思也很简单,他只想着把“树王”保留下来,因为在肖疙瘩的心中,这棵树的树叶有足足一百亩,需要十多个成年男性砍四天的参天他认为大树是老天爷所为,它被村里的村民尊称为“树王”这是长了不知多长时间才长成的,所以肖疙瘩誓死也要守住这棵树。三是由支书、队长、“我”,以及最后李立带人上山砍“树王”时站在自家门前呆呆望着的不知所措派,他们内心知道“树王”砍不得,但是也不敢站出来守住“树王”,只得呆呆看着“树王”被砍,不知所措。如果说这三派哪一派是坏蛋,那自然是绝对无法分辨出来的,因为这三派都没有错,他们都老老实实做着自己该做的工作,不知所措派是由于现实所迫无法制止,正如文中支书对肖疙瘩所说的那样:“老肖哇,你不是糊涂人。你那点子错误,说出天,在我手上,我给你包着,你种你的菜,树你管得了吗?农场的事,国家的事,你管得了吗?我一个屁眼大的官,管不了。你还在我屁眼里,你发什么疯?”支书这话实在是话糙理不糙,肖疙瘩也是因为听到了这段话才决定不插手这一档子事。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是无法想象文革时期的恐怖,有的人打了鸡血,有的人被打出血,大多数人都是生活的水深火热,支书这段话也是救了肖疙瘩,俗话说“怕管不怕官”直接管着自己的小领导要比远在天边的大领导更加棘手。而支书也是被比自己更大一级的官管着,他也是非常左右为难的,队长也是如此。那些村名则可以看成那个时代只能任人宰割的羔,他们世世代代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早就与农田、树木融为一体,他们会的只有种田耕地,他们的内心也是迷信的,其实迷信这种事物也是无法判断对错的一种事物,他就像是宗教一样,也像是神鬼一样,信则有,不信则无。不过迷信、宗教这些事物确实是给信他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慰籍,你如果问一个基督徒他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他会回答是上帝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可事实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跟上帝没有任何关系。但基督徒却深信不疑。所以说迷信与宗教这类事物给人们带来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当自己在某种困境时,一张自己深爱的人的照片或者一句鼓励的话亦或者是脑子里一直支撑自己走下来的精神支柱所给予人的力量大到不可想象,由此我们就可以引申出肖疙瘩的誓死守卫派,他就是因为自己的“迷信”亦或者说是“信仰”,他只不过是站了出来,正面对抗了激进改革派,可终究是没有人可以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新事物终将战胜旧事物。肖疙瘩的下场也只有一病再病,最后死去,肖疙瘩其实是那个年代以至于也是现在我们这个年代农民的一个形象,只不过肖疙瘩比较刚而已,他们一生老实本分,面朝黄土背朝天,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文中对肖疙瘩的描写也是细致入微,从他力大无穷自己一个人搬一个四个人才能搬动的书箱子,再到他当兵时仅仅因为部下拿了一个橘子就一脚把部下踢成骨折,再到他最后死前托“我”给他的老战友写一封道歉信,处处体现出了肖疙瘩老实本分的典型农民性格,但是他最后却选择不再沉默,站出来反抗,就是因为他心中的“迷信”。“树王”被砍后,肖疙瘩一病不起最后死去,可以看成是他和“树王”其实早就变成了一个人,他们一起永远死在了山上,却又永远活在了这里,即使是写到了这里,我依旧认为自己眼睛不够犀利,还是无法看清这篇文章的本质想表达的东西,文笔还是不够好,依旧无法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把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东西写出来,当我每每这样想的时候,我都会为自己找一个理由开脱,我会告诉自己其实观后感这种东西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每个人对这本书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就像达芬奇画鸡蛋一样,从不同角度看这枚鸡蛋都是不一样的,此文中没有一个坏人,阿城只是把事情讲述了一遍,这样的风格颇有些鲁迅先生的的“置而不论”样子,读后感写到这里也差不多快到了结尾,我认为这里面的人物分别代表了某一类群体,这里面有小人物的反抗最终失败,有历史上某个阶段的侧面描写,有农民内心信仰的崩塌,但是我还是认为文章给予人们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他告诉我们不要惧怕强大势力,要勇于反抗,即使孤身一人,即使面对的是历史前进的车轮。即使最后的结果是遍体鳞伤,即使是死亡,但是那片白花终究会有人看到,更会有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