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古代家书话廉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仁士先贤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博大胸怀,不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后人做出了榜样,更留下了大量家书,教育后辈要居官清廉、勤于政务、生活节俭。这些家书无不寄予了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其中有许多成为掷地有声、千古传诵的廉洁佳句,今天读来仍受益匪浅。

《晋书·陶侃母湛氏传》中记载,陶侃初为浔阳县小吏,管理渔业。有一天,他托人送给母亲一瓦罐糟鱼。哪知母亲拒收官物,将鱼封好退还,并修书一封责备儿子:“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后陶侃谨记母亲教诲,勤政廉政,颇有建树。有一次,鄱阳孝廉范逵前来拜访,见陶母家徒四壁,陶母剪发卖给邻人供其酒食时,叹道:“非此母不生此子。”陶母封鱼修书、截发待客的廉洁故事,至今仍为人称道。

唐代宰相崔涣的父亲在外做官时,崔涣的祖母曾作《诫子》一书,开头引用了她表哥屯田郎中辛玄驭的话:“儿子从宦者,有人来云贫乏不能存,此是好消息。若闻资货充足,衣马轻肥,此恶消息。”崔涣的祖母“常重此言,以为确论”。书中还写道:“仕宦者,多将钱物上其父母,父母但知喜悦,竟不问此物从何而来。必是禄俸馀资,诚亦善事;如其非理所得,此与盗贼何别?”崔涣的父亲在唐高宗时曾任中书令,执掌都督职权,遵母命居官清廉,后崔涣官至宰相,更不受私谒,及至崔涣的儿子崔纵、孙子崔碣,都以清廉、正直被世人称道。

北魏名臣源贺屡立战功,封陇西王,虽官高禄丰,但清廉节俭。公元479年,源贺自料不久于人世,便作《遗令诸子》一书,告诫儿子:“忠勤以事君,清约以临己。吾终之后,所葬,时服单椟,足申孝心,刍灵明器,一无用也。”在风行厚葬的封建社会,源贺身居高位却遗令薄葬,的确难能可贵。源贺的两个儿子后来也都做了高官,他们都清廉节俭,传为佳话。

此外,像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俭以养德”,明末朱柏庐《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更是人们历来传诵的名句。

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撰字“俭以养廉”送其弟弟,告诫其官职虽然升高了,但是在日常生活开支方面,在人情应酬开支方面,在修造房屋开支方面,都需节俭,用节俭来约束自己。“爱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风而已。”将节俭的家风传递下去,不要在意外人的评价:“莫怕寒村二字,莫怕悭吝二字,莫贪大方二字,莫贪豪爽二字。”

曾国藩职位越来越高,开销也越来越大,他经常自省:“由既奢之后而返之于俭,若登天然。”他也为自己时常突破俭的规约而经常自责:“惟俭字日减一日”。他还让家人提防后辈开浪费之门:“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回。弟须时时留心。”

他还时常致信家中询问节俭情况做得如何:“近日家中内外大小,勤俭二字做得几分?门第太盛,非此二字断难久支,务望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