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途径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5-18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海绵城市建设中相当重要的一环是他的透水砖。要真正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解决内涝问题,需要合理的城市规划和性能优秀的透水砖。
市面上主要有三种性能优良的透水砖,有水泥聚合物基、树脂基、陶瓷基。透水砖如果达到国家标准需要透水率90%以上。环球金砖环保科技的水泥聚合物基透水砖不仅透水率达到90%以上,而且360°无死角透水,三秒快干,性能相当优秀。树脂基透水砖如果选用环保优质的原料,那么他的凝固剂成本在十万每吨以上,价格偏高。陶瓷基透水砖需要烧制,会产生三废不利于环保,工艺较复杂性价比也相对较低
第2个回答  2017-09-21
立得空间的智慧城管平台里面有包括海绵城市里面需要达到的功能,而且还有其他的项目建设。
第3个回答  2017-05-27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海绵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城市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而且是生态延续的区域。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利用自然优势综合利用雨水。
海绵城市理念是近阶段城市发展需要融入的理念,海绵城市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水资源环境入手改善整体生态环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