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海派呢

海派是形容词,要详细回答

第1个回答  2013-11-05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海派文化是在一种独特的氛围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是西化,一种商业化,在这两种氛围中形成了海派文化无比的包容,以实用和功利为准则,拿来就用,不怕“西化”,这使得只有在上海才可以看到中西、新旧、上下、雅俗之间混杂与兼容。在海派文化的形成中,有两个地方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号称“十里洋场”的外滩;一是曾寄居众多对现代文化产生深远影响重量级文人的虹口,鲁迅、茅盾、郭沫若、冯雪峰等曾在此居住和工作,一大批标志性的中国现代文学就诞生在这里,如果说外滩代表海派文化的商业文化,那虹口就酝酿着海派文化的生活与思想。海派文化林林总总,但海派的建筑是所有文化中最为流传和亲近民众的,看十里洋场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隐约可见昔日的商贸气象;多仑路上的旧居名宅,见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钩沉;山阴路上秋色梧桐掩映下的石库门风情,映衬着中西合璧的新式里弄、文化别墅,显得分外沧桑;溧阳路上的老洋房群,隐约中透析旧日名流往来纷至的景象,有衡山路的宁谧,而少了些灯红酒绿的纷扰。得天独厚的长三角位置、精英汇聚的互通有无、商业发达的经济重心、较早开埠的历史渊源,这一切都成为上海这座城市得以广纳、宽涵海内外一切文化,并融合、改造成为体现这座城市品格的标志性特色文化。 上海的“海派文化”,不仅使它能对世界各国的时尚文化作出“第一”反应,而且能快速发现世界学术文化、创意文化的前沿。同时顺势借势,进一步放开眼界,着眼于世界先进文化的前沿,大胆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形成一种兼容各种优秀文化和学术派别的文化格局。相信上海迷离的风情,上海异为丰富的建筑天际线便是海派文化最为精湛的存在。海派文化肇始于中国画,亦起源于京剧,作为艺术流派滥觞后,漫开至电影、小说、美术教育等领域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便形成了海派文化这个核心基础概念。海派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而融汇吴越(江浙)文化的地域文化精华,吸纳消化一些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吸纳百川、精于求变。海派文化一直在一段时间内是带有一种所谓资产阶级性的消遣情调的意味的,改革开放后,许多小资情调其实派生于此。不可否认,随着商业的复苏,以应酬为核心要义的海派文化重新占据了一个高度(这里的应酬既无“京派官酬”的贬义也没有“海派商酬”的贬义),它只是一个相对文艺喜好者的中性词,每个人可以因为自己的角度与立场不同给出许多不同的解。90年代末2000年初曾从事房地产策划业,公馆一名词的滥殇,沉渣浮泛,语言只是时代的外衣,穷根究己,本身就有其海派文化根结的追溯。这种纠结,实在是一种文化的潜伏。而表象是咖啡、音符、红酒、艺术诸种名词碎片和优雅、悠闲、经典、怀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意象,个人浅以为:海派文化缘起及发展:1843年五口通商以后开埠,上海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结合老上海的本土文化,慢慢形成独特的文化流派,为了与“京派”、“杭派”、“港派”相区分,名曰:海派,这种提法普遍出现于上世纪20年代。这种城市精神上的自我认同,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确立的,也正是这种自我认同成就了独特的海派文化。1843年之后,开始形成;20世纪三十年代,随着 “东方巴黎”地位的确立,上海成为中国最时尚、最具魅力的大都会,海派文化也随之达到了一个高峰;解放后至1980年代,上海做为工业中心和经济中心称雄国内;20世纪90年代后,上海再度复兴,作为城市精神的海派文化再度焕发出炫目的光彩。海派文化的经典元素:海派建筑:中西融合的石库门建筑、老式新式里弄、西方别墅与东方园林融合的花园洋房、外滩万国博览会等。海派艺术:张爱玲的小说,海派书法(以昌硕大师为代表),爵士乐(中国第一个爵士乐队杰米·金),海派油画(中国油画发源地)。海派服装:旗袍,中西服饰的完美结合。海派生活:到百乐门舞台厅跳交谊舞,住在花园洋房和古库门,听留声机里传出的周璇的歌声,去大光明电影院里的好莱坞最新电影,喝可口可乐和法国白兰地。海派商业:南京路,中华商业第一街,以前称为“十里洋场”,中国商业朝圣地,淮海路的高档品牌商店。海派公园:静安公园的江南山水与西式园林的结合,复兴公园法式风情与娱乐文化的结合,世纪公园的现代城市意象。海派文化的核心价值海纳百川,兼容并蓄:面海临江的优越地理位置,决定了上海的胸襟宽广,而国外列强主导时期,客观上更加强了这种开放性,并作为传统植入城市神经。所以,上海比中国任何一座城市,更加容易接受外来文化,不分省区,更不分国别,沪剧、越剧、昆剧、京剧、话剧、歌剧、音乐剧、情景剧、黄梅戏、爵士乐、拉丁舞、HIG-HOP,各有各的市场。同时,上海是座标准移民城市,宁波人、广东人、江苏人、江西人、山东人、安徽人等云集,英国人、日本人、法国人、美国人、白俄人、犹太人,各种肤色杂处。过去如此,现在更如此,400万外地外国人聚居于此。多元化——正是海派的最大特征。接轨国际,时尚洋气:目前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有两个,一是北京,一是上海。北京的国际化更大因素来自首都的政治意义,因为北京同时也是最富中国传统色彩的城市。而上海,天然就是国际化都市,不仅是现在,100年前亦如此,因此,国际性的思维、视野、习惯已深入城市肌体。所以,一直以来,海派文化是离中国传统距离最远的一种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上海跟国外比跟国内的距离更近。在上海的马路上,看到老头吃冰激淋千万别大惊小怪,因为他从小就这么吃大的,老克勒们的品位,让人钦佩。如果说北京是东方皇室,那么上海更像西方贵族。1930年代,好莱坞的最新电影只需一周就会出现在上海的电影院里,连日本人都要赶过来先睹为快。这种与国际时尚同步的能力一贯如此。同样的衣服,上海的女孩子穿上就是洋气,而在其它城市的人的身上就没那种味儿,这是长期环境熏陶的结果。上海,这座东方巴黎一直都是中国的时尚之都。变革创新,敢为人先:自从海派文化形成之后,可以说,上海一直保持着中国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是因为海派文化具有不断从外部汲取养分,并不断根据处自己的需要进行融汇、变革和创新,从而具备了自我调节功能,总能够与时代最先进的文化同步。比如,万滩是那个时代世界范围内少见的优秀建筑群,现在的小陆家嘴同样是当今全球最漂亮的建筑群之一。爵士乐、交谊舞、摩天大楼、磁悬浮,太多的创新让中国其它城市只有艳羡的份。因此,无论是20世纪三十年代,还是现在,上海都是中国最具活力、最具国际性的大都会。精致唯美,注重细节:有人说上海人“精明不高明”,虽然不完全对,但也说明了上海人在“精”上的执着:精打细算、精明能干、精益求精。长期的商业化、持续的经济繁荣、规范的社会秩序,使城市像一座精密的钟表一样,丝丝入扣。海派文化很讲究细节,石库门的建筑饰件、干净平整的衣角裤线、一段篱笆编的围墙、一丝不乱的发型、上海牌手表等,都体现了上海人精益求精的生活态度。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凡事追求完美。上海是一座盛产白领和小资的城市,他们的生活观也正是这座城市的性格。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