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谁之思——读《诗经·桑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读这首诗时,心里总会想到之前读过的《诗经·周南·汉广》,两首诗都是男子在劳作中思念自己喜爱的女子。“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思悠悠,不可断绝,谁说男子不钟情呢?这样朝思暮想的柔情,也会深深打动人的。

毛诗序中解《桑中》:“刺奔也。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而且后人对此诗的讲析批评很多,但我却认为它既然来自“国风”,那就不过是一首民间歌谣,来自于几千年前的山野歌谣,就是反映百姓大众的日常生活,是随意随心而唱,完全没有必要硬贴标签,更没有必要“上纲上线”,否则就失去了欣赏诗歌的本意,也丢失了诗歌本身之美,更何况孔子亦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诗歌共三章,重章叠唱中进行自问自答,也沉入甜蜜的思念中,去想象与两情相悦的女子相约的场景。有所改变——所采之物不同:采唐,采麦,采葑;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沫乡、沫乡之北和沫乡之东。也有不变的——所期“期我于桑中”、所邀“要我乎上宫”、所送“送我乎淇之上矣”,这些地点都是一样的,相同的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思念。不变与改变交错相织中,蕴含了淳朴风情的自然真实。

在诗歌中,提到了女子的姓氏,我不想做更多的阐述,只想拓展关于古代文化的小知识。“孟姜”、“孟弋”、“孟庸”中,孟为排行最长,而姜、弋、庸都是姓,而且是贵族女子的姓,因为在战国之前,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以姓来“别婚姻”,以氏来“别贵贱”。待嫁的女子一般要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出嫁后要冠夫姓。

我最喜欢诗歌中的“云谁之思”,尤其爱“云”,在此不过是一语助,但是带来的是与思念一般的丝缕柔缓、绵延不绝,有相约、有相见、有相送,地点确定,但更多的是留白,是如云般的思念,这又为真实自然的诗歌增添了朦胧的美。

诗歌美的欣赏是感性的,不应该是感性的,审美是非理智的,更非实用功利的,用非黑即白来辨明,那还是对诗歌的欣赏吗?我不免又要多想了,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诗歌鉴赏的引导,绝对不可以套路化,不可以僵化,应该创设情景,应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亲密诗歌去自由想象,这才是欣赏诗歌正确方法。

或者非要对此诗进行分辨,那我就认为这首诗歌不过是淳朴人们对爱情的天真追求,至纯真性情。

“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心中有佛,所见皆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