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时间当作朋友》几点感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读了《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正如李笑来一开始就说的一样这不是一个标榜时间可以管理的书,书中的内容也大都与时间管理无关。这是一本关于成功学的书,虽然很多成功学的道理和原则都很朴素,甚至是人尽皆知不证自明的简单道理,但还是被无情的刺激了一把。

原来我一直都是个既勤奋又懒惰的人,曾几何时,年少轻狂的我总以为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公,为什么很多人可以顺风顺水付出少量的努力甚至不努力就可以成功,后来渐渐明白,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即便在相同的选项下,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掉队了,而有些人可以走的更远。在没彻底认清楚自己人性的根源问题之前,我肯定了自己的勤奋,却完全忽视了其实自己根本就是个懒惰的人。也因此真成了绝大多数人一样,整日忙碌却一事无成的人。既然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解决的唯一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立即行动,长期坚持,一切都靠积累。深信时间的力量,把时间当做朋友。

这是一个多么朴素的道理,一切都靠积累。简直就像一句废话。人人都知道,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什么事是一步登天的,更加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不付出长久的努力就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也是长久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积累的效用自古就被人熟知,但就这样一个朴实的道理,却没人重视。

在学生时,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无数次重复着各种知识的更迭,无数次做着似曾相识的题目,为的不仅仅是熟能生巧,更想达到的是触类旁通,可是没有那么多日日夜夜的原始知识的积累,哪有举一反三的顿悟呢。

在职场时,我们总是厌烦做最基础的重复性的任务,没有杀牛千头怎么会有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没有卖油千日有怎么会有卖油翁的油入钱孔而钱不湿。

速成绝无可能,一切都要靠积累。

一个人的心智才是决定成就的根本,而独立思考问题是心智成长的关键。

在中国教育体制下成长的人,很容易被驯化为温顺的宠物。大家的心智都一样,每天按部就班就行,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上学时,每天上课下课好好学习就行。上班时,每天上班下班好好工作就行。这样足以让你过着“稳定”的生活。如此若能放下所有的欲望和执念,用超凡脱俗的平和心态去面对缤纷的生活而岿然不动于心,则自然获得一份安宁的生活。但凡你又了俗念,动了凡心,那前方等待的不是迦叶的微笑,而是无尽的烦恼。

有时候,我总以为自己长了一副假脑子,很多事情,别人总能洞察事物的本质,为什么我却只能在自己有限的经验里去搜寻过去解决类似的案例,一旦发现经验缺失,就无计可言了。即便有了一些新想法,却总是瞻前顾后而不敢言。这是长期缺少独立思考的结果,是病,得治。

思考的深度,决定了你对事情把控的可能性,如果一件事光流于表面就随波逐流,一旦遇到不可控或者利益冲突时,就不知道如何处理了。

独立思考的人是有魅力的,不仅关键时刻可以给你切实有效的建议,更能在一开始就识别出很多坑而避免往里跳,最重要的事,他能让整件事充满了更多的可能。

长期以来,我做很多事情都有拖延的习惯,这大多数人都有这个毛病,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而书中关于拖延有个论点描述大体是说:很多人做事有拖延是自卑心理在作祟,当一个任务摆在面前,第一时间不是思考任务本身如何完成,而是放眼身边的高手进行对比,总是看到别人能够做对做好且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那么这样一想自己首先未必一下就能做对更没有可能一次性高效做好,所以在莫名其妙的自卑心理趋势下,那干脆拖着不做,这样没开始做便不会犯错,总以为没开始就算还有保持最后的尊严。导致事情一拖再拖,在最后时间快要结束的时候慌慌张张的草草完成了事。还内心给自己一个释怀,没做完美是因为自己根本没用尽全力,如果我全力以赴就会。。。以便让自己保留虚伪的自尊。

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这样的原因所致,我承认我的拖延中却有自卑的成分。

很多时候,我们羡慕于别人取得的成绩,却会忽视别人背后的努力,甚至迟迟不去开始,只做临渊羡鱼状。这也许就是我们永远无法走进成功的根源。

我自诩是个勤奋的人,却往往把勤奋停留在大脑里,所以很多事情成为了空想。即便是付诸了行动,却未能长期坚持,或者按李笑来的说法,你需要赋予这项任务一个重大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调动积极性的想象认同,还是一个自我整理的过程,也就是你是否真正想清楚这就是是什么,是否真的原因付诸行动了。而不是说说就算了,抑或是遇到一点挫折就可以给自己的退缩随便找个理由就能让自己自我释怀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真的是个懒惰的人,不仅仅在行动上时常随便给自己一个理由就会怠慢甚至放弃。在根源性问题上,也从未认真的去思考过,一开始就不负责任的让事物自由航行,大概率会偏离航线,而此时越是勤奋距离目标却越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