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读书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4

作者 | 小不点

前段时间,上海图书馆里出现令人无语的一幕。

某蓝衣中年男子在图书馆里不看书,却一直盯着一名女生看,当事人被看得不舒服,就礼貌地提醒他停止这种行为。

结果,这一提醒引来了该男子的大声质问:

“这么大岁数了,不回家生孩子养孩子,跑这学习干啥?”

旁边一位老年读者看不过去,劝导男子,结果反被男子回怼:


    “你都八十多岁管这闲事干嘛?我比你年轻!”

    甚至对那名女读者进行人身侮辱:

    “读书都改变不了你下贱的身份!”

    语出惊人,不作死不罢休。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他来图书馆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看书,而是糟蹋书,还骚扰他人。

    当图书馆其他人对他做法表示有意见时,他不屑一顾甚至趾高气扬:

    “你们有本事在陆家嘴买房子吗?”

    “到最后还是屁颠屁颠灰头土脸地滚回你们老家,一群臭屌丝!”

    又在公众场合一会说自己是复旦大学的,一会说是湖南大学的,叫嚣全馆的人:

    “在座有几个女的是大学毕业的我看看,馆长都不配管我你们也配管我?”

    此时此刻不得不借用杨笠那句话:怎么有些男的,明明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

    而面对这种人的污言秽语,网友评论也怼得好:

    学习就是为了不嫁给这样的男人!

    女生读书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读书,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与底气

    《2021中国婚姻调查报告》显示:经济独立的女性更有追求婚姻家庭幸福的权力与自由,而在家相夫教子或者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女性,往往受制于人。

    上海某地区也曾做过调查,发现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离婚率相对来说更高。

    在当代,嫁给一位优秀的伴侣已不是女性成功的参照标准,对女性来说,真正的成功是个人的事业与追求。

    因为唯有自己掌控经济,实现自身独立,才有更多选择与拒绝的权利。

    而实现自身事业最好的途径,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就是读书。

    《星辰大海》里的刘涛饰演的简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业务能力出色的她,因为学历只有高中水平,在面试中屡屡碰壁。

    面试官只看了一眼她的学历水平,便拒绝了与她的进一步沟通。

    场面过于真实以至于让“学历真的比经验更重要吗”这一话题都上了热搜。

    而与此相反的便是最近备受热议的格力接班人孟羽童。

    她像是电视剧里被幸运之神眷顾的天之骄子,在《初入职场的我们》中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拿下格力offer,获得董明珠毫不掩饰的赞赏。

    可很少人知道,在这条路上,她早已奋斗了很久。

    作为保送浙江大学的语言学学霸孟羽童,很难让人联想到她高中时最差的一门学科居然是外语。

    而为了提升外语水平,她积极寻找多种方法,并在网络上与别人一起交流一起进步,最终,外语成绩步步提升,并获得保送浙大的资格。

    上大学后,她又凭借自身努力拿下浙大奖学金。

    最终一步一步,成就自己的开挂人生。

    孟羽童的成功,属实不易。

    作为一名女生,我们需要面对的困难和坎坷远不止于年龄的瓶颈、家庭的羁绊,更有来自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

    就像《知否》里明兰跟祖母谈论“女子无才便是德”时所说的:“这句话,不过是那些男人们,希望女子一辈子浑噩愚昧、乖巧听话、好摆布。”

    而打开这些枷锁最好的一把钥匙,就是用知识与真理的力量去撬开那扇沉闷已久的大门,给自己另开一条通往独立、自强的道路。

    管他什么男子撑起半边天,我们自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与选择。

    读书,更在于明理、爱人

    女生读书的重要性,在于独立与自由,那男生就不需要了吗?

    非也。只是男生读书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在于明理、爱人。

    在婚姻家庭中,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优秀的男人,在外面虽然强势,在家中却非常体贴妻儿。而底层男权们则恰恰相反,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张牙舞爪。

    这背后的原因不能一言定论,但却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读书带来的修养。

    一张学位证书的背后,代表的不只是一个学位,更是你为之付出的努力与态度。

    知乎上有一名高学历女性网友谈及她的婚姻情况,丈夫只有中专学历,在一起前,丈夫对她嘘寒问暖,可在一起后,本性暴露,不思进取,懒散无为。

    两人频频吵架,最终以离婚草草收尾。

    面对这场失败的婚姻,她忍不住感叹:这场婚姻里,两人的认知差异太大了,学历本身虽不代表什么,但是它至少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态度。

    深以为然。

    读书背后是一个人认知的拓展,是自我品格的修炼,是古人所言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些美好品质落到人的身上,是对他人的尊重,是体谅,是包容,是爱。

    前段时间,看到一名清华贫困生的自白,颇受感动。

    成绩优异的他自小家庭贫困,生活困难。

    大学前两年,他每天只花10元的伙食费,不舍得喝1.5一杯的饮料,四年所有火车票的价钱总和,都不如北京到上海来回一趟的高铁。

    而就是这样贫困而需要被资助的他,一边当家教赚钱,一边学习保研。

    当自身已能够支付起日常开支后,他选择每个学期拿3200块钱资助贫困孩子的学习生活。

    从需要被资助,到凭着自己的努力资助其他人,他始终践行着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背后当然有个人坚强不屈的性格品质,可影响他最深的,何尝不是读书的力量?

    否则,他何以始终保持成绩优异,考上清华?如何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资助贫困孩子?

    这份温柔的背后,是他深知读书的可贵,知晓那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最好的时机。

    正如电影《卡萨布兰卡》里所言: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读书的力量,远超于你的想象。

    当你努力时,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老天爷也许并不公平,有人一出生就生在罗马,有人历经坎坷却还在路上。

    可上天却又很公平,因为它给予了每个人去竞争与挑战的机会。

    辍学后逆袭考上清华的姜晓雪,就这样在公平与不公平之间活成了一道光。

    姜晓雪家在山东省,妈妈是聋哑人,没有工作,爸爸年龄较大,干不了重活,家庭收入很不稳定。

    考上高中的她由于适应不了初高中的转变,成绩一路下滑。

    经济困难加上成绩糟糕,种种打击让她对学习失去希望,选择辍学去外面打工挣钱。

    打工的辛苦与低廉收入让她醒悟,终究还是需要回归课堂,最起码,也要有个高中文凭。

    重返校园的她,碰上了文理分科,因为落下一学期的功课,她又面临更大的挑战与压力。

    于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制作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向老师、师兄师姐请教学习方法,甚至把学校当成自己第二个家。

    整整高二一年,她回家的日子不超过20天。

    就是凭着这样一股劲,最终她以优异成绩拿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家乡近十年来第一个考上清华的文科生。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原本普通平凡的她,依靠坚韧不屈的后天努力,将自己的人生如梦书写成令人惊艳的篇章。

    正如伊坂幸太郎曾说过的一句话:“你知道人类最大的武器是什么吗?是豁出去的决心。”

    当你想努力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步。

    读书的意义:“竹篮打水,一场空”?

    读书这么多年,总是有不少人在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么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

    曾经我也为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来看到一段话,幡然醒悟。

    这段话里说:

    “读书的意义有两个,一可以使人不卑不亢地活着,二可以使人心灵干净。

    一本书读完,可能很快就忘干净了,好比竹篮打水,是一场空。但是竹篮经过一次次水的洗礼,会一次比一次干净。一个人每天看书,可能记不住什么,但是在潜意识里会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竹篮打水一场空的背后,是我们对真理与美好人生的无限追求。

    所以,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给自己攒够足够的底气与资本,这将是你一生中投入最低成本的最佳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