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访道过安陵,盖震造箓传佳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文:探梦牛

唐天宝三年,也就是公元744年,大诗人李白因为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受到了朝中权贵的谗言诋毁,于是,李白对仕途心灰意冷,就离别长安东游访道。

途径安陵时,李白拜见了羽士盖寰,二人相谈甚欢,十分投机。这位怀才不遇、心绪沉闷的大诗人在寺院花园中流连忘返,暮鼓晨钟里,他似乎寻到了心灵慰藉和勃发的创作灵感。

盖寰十分欣赏诗人的才华和仙风道骨,就为李白造了入道的符箓;古代道教中规定,凡是入道者必须受箓,就是由某道教尊者“授道箓”给某人,就标志着他正式成为在编的道教徒了。

为感谢盖寰的知遇之恩,李白写下《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一诗相赠。

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安陵盖夫子,十岁与天通。

悬河与微言,谈论安可穷。能令二千石,抚背惊神聪。

挥毫赠新诗,高价掩山东。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风。

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

为我草真箓,天人惭妙工。七元洞豁落,八角辉星虹。

三灾荡璇玑,蛟龙翼微躬。举手谢天地,虚无齐始终。

黄金满高堂,答荷难克充。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酆(fēng)。

昔日万乘坟,今成一科蓬。赠言若可重,实此轻华嵩。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盖寰道士的功德及其影响,表现了诗人回归道门的平静心态。此时此刻,他完全摒弃和否定了常人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和行为。

数日后,李白告别盖寰,踏上了东去的旅途。到济南老子宫授箓以后,李白成了一个真正的道士。

李白访道安陵一直是个历史公案,有“河南鄢陵说”、“河北景县说”两种说法。那么,到底那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说实话,我们是倾向河南鄢陵一说的。其根据如下:

首先,河南的安陵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我们在中学课本里都学过“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里面的唐雎就是安陵人。现在,鄢陵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就是安陵镇。

其二,李白晚年曾嘱托族叔李阳冰为其编辑诗集。李阳冰在《草堂集序》里提到:“将东归蓬莱,仍羽人驾丹丘耳”。说明李白出济南后,并没有北行去河北,而是直接东去往蓬莱三神山访道去了。李阳冰所述事迹,皆出自李白亲授,可信程度不容置疑。

其三,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明确指出,这个安陵指的就是河南道的鄢陵县:“他(指李白)的道箓,还是安陵道士盖寰替他书写的,他也有诗纪其事。《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便是。显然,他是先去安陵(河南鄢陵县)找盖寰道士,把道箓造好了,然后到济南,由高如贵“尊师”在老子庙里面正式授予。这样,李白就成了一名真真正正的道士了。”

其四,根据李白这次游历留下的墨迹,可以大体勾画出了诗人离开长安后的行进路线:出苍龙门,过白鹿原,经过灞陵和蓝田,到达了商州丹凤的商山;然后,沿伏牛山南麓一直往东,行至南阳后转向北行,到达中原腹地鄢陵县,作短暂停留后,继续北行抵达陈留郡,进入梁宋之地。然后,东去济南,再东去蓬莱......

当然,“河南安陵说”也存在史料和证据不足的问题,有些也是逻辑推测。特别是李白出了商山以后的去向,一直是学者们争议的焦点。然而,李白是全中国乃至世界的李白,不是某个县市、某个地区的李白。因此,还是那句老话:“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历史往往就是一个迷,没必要非得争个你死我活。

历经14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乾明寺塔依然耸立着,仿佛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向世人娓娓述说着历史岁月中那一段段难忘的故事……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集分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