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吗?

如题所述

患糖尿病后,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控制血糖的范围,那么我们得了糖尿病,血糖的范围不一定在规定的数值内吗?今天我要给你解密这个问题。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降血糖,降多少血糖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看着血糖经常上下变化,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担心自己的降血糖效果。其实,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但确实没必要过分担心几个数字。如何理解?

首先,让我们学习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血糖管理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3.9-6.1mol/l,餐后2小时血糖4.4-7.8mmol/l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

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把控制在糖尿病诊断标准以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血糖降至正常血糖范围,这是最理想的结果。“至少”和“理想”之间有一个间隔,这为血糖的控制效果提供了浮动空间,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控制效果,这就是事实。

另外,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血管病变或多或少会发生。随着血管的病理改变,高血压的承受能力会下降,不仅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病变,还会引起斑块和血管破裂的严重后果。因此,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ol/L以下对病程较长的患者和老年患者非常重要。患者的利益比一味追求降血糖到正常值更重要。空腹血糖低于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mmol/L并非不可能。

经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知道,患糖尿病后,血糖是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但不必规定一个数字,是血糖值的一般范围。得了糖尿病后,我们主要控制饮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4
如果是正常人应该是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如果已经是糖尿病患者,血糖就并不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应该也是多方面的,血糖降到多少应结合病情、年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其它指标(血压/血脂/糖化等)的控制情况来要求。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是这样定义血糖标准的: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3.9-6.1mmol/L及餐后2小时血糖4.4-7.8mmol/L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

从指南可以看出,糖尿病人如果能将血糖控制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以下是基本要求,而如果能够控制到正常范围,那肯定是比较理想的。这中间是有一定的浮动空间的,而且血糖并非控制得越低越好,理想的血糖应该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且很少出现大的波动。

但事实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对血糖标准进行适当调整,比如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可能会发生血管病变,因此对病程较长及老年患者来说,这时候就会要求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ol/L以下,同时对血糖的要求会适当放宽。

总的说来,血糖的控制标准是因人而异的,简单总结如下:

1、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建议控制好低密度脂蛋白、血压、血糖各项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要求至少控制在2.6mmol/L以下,小于1.8mmol/L更理想;血压控制在130/80mmol/L以下,血糖尽量控制在空腹不超过6.1mmol/L餐后低于7.8mmol/L
2、病情较长及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可以适当放宽,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重点要看低密度脂蛋白及血压控制是否达标;
血糖控制不一定要死盯一个标准,而更要看综合指标的控制情况,这样才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第2个回答  2020-10-04
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如果不在范围内:
过高会导致:最多的是糖尿病,典型症状就是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利用,随尿排出,机体出现口渴、多尿,尤其是夜尿量增多为主,这时产生的利尿是渗透性利尿,由于水分带出很多,机体缺水口渴明显,葡萄糖不能被利用,机体能量不够,患者饥饿感明显,由于糖代谢紊乱导致蛋白质代谢异常,出现负氮平衡,患者消瘦明显,血糖高时这种症状会更加明显。由于血糖高抑制了白细胞的趋化因子,吞噬作用减弱,补体生成减少,机体处于抵抗力相对比较弱的阶段,很容易发生各类感染性疾病,泌尿系感染、皮肤的反复感染以及肺炎,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尽量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出现。出现糖尿病,自己的生活质量将会下降。
过低会导致低血糖证。典型症状
1、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包括儿茶酚胺介导的肾上腺能症状如心悸、震颤、焦虑等,和乙酰胆碱介导的胆碱能症状体征如苍白、出汗、饥饿感、感觉异常等。
2、神经缺糖症状
神经缺糖症状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葡萄糖耗竭的后果,症状包括精神行为异常、抽搐、意识改变,轻者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重者昏迷。另可表现为视物模糊、虚弱、思睡等不适。如果低血糖严重并持续,可导致死亡。
并发症
低血糖若持续不能缓解,可引起脑细胞发生不可逆转的形态学改变。
所以我们要将血糖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
第3个回答  2020-10-04
答案是否定的。某些情况下,需将控糖条件放宽,允许血糖偏高。

生理情况下,血糖调控受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分泌功能影响较大,当发生了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减少时,会出现血糖升高。血糖显著升高以后,会增加血管、心脏、肾脏、视网膜、神经等器官损害,血糖升高幅度越大、波动越大、病程越长,对靶器官的损害越严重。降低血糖在减少对靶器官损害的同时,还可延缓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慢性并发症的出现,更重要的是能降低终末期死亡风险。

但对于血糖的控制,并非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虽然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可进一步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但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耐受情况,是否会出现低血糖等。

因此,血糖的控制因人而异。年轻、病程短、无严重并发症、无低血糖发生的患者,在能耐受的情况下,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旨在尽最大努力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控制水平会稍高于正常范围,通常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将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在减少对靶器官损害的同时,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但对于高龄、病程长、有多种并发症、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为了减少家属的护理难度,预防低血糖所致跌倒发生风险,可在第二种情况上适当放宽血糖控制指针,具体因人而异。
第4个回答  2020-10-04
血糖方面要尽量控制在常规范围之内,不然对身体健康会有很大影响。

只是血糖高并不代表着糖尿病,但持续下去诱发其他的症状就会转换成糖尿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