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意识音乐的脑电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知道,人脑工作时会产生自己的脑电波,可用电子扫描仪检测出,至少有四个重要的波段。经过研究证实大脑在至少有四个不同的脑电波。
1、“α”(阿尔法)脑电波,其频率为8-12Hz(赫兹)。
当大脑处于完全放松的精神状态【空的状态】下,或是在心神专注的时候出现的脑电波。在“放松活跃”状态时,我们能更快更有效地吸收信息。那是我们通常作某种沉思或倾听令人放松的音乐所取得的状态。就是许多音乐的速度(即每分钟60-70拍),与大脑处于“放松性警觉”状态下“波长”是相似的。如果在这种音乐的伴奏下,有人将信息读给你听,这信息就“飘进了你的潜意识”。
2、“β”(贝塔)脑电波,其频率为14—100Hz。
这种脑电波反映的是人类在一种通常的、日常的清醒状态下的脑电波情况。它是一般清醒状态下大脑的搏动状况,在这种状态下,就会出现逻辑思维、分析以及有意识的活动。当你睁着双眼,目光盯着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或者你在执行专门任务,比如解决问题和谈话。你头脑警觉、注意力集中、行动有效。但可能还有点情绪波动或焦虑不安,这就是典型的β脑波状态的人有时的反映,出现烦恼、气愤、恐惧、恼火、紧张以及兴奋状态。
3、“θ”(西塔)脑电波,其频率4-8Hz。
这个阶段的脑电波为人的睡眠的初期阶段。即当你开始感觉睡意朦胧时——介于全醒与全睡之间的过渡区域——你的脑电波就变成以4~8Hz的速度运动。
4、δ”(得尔塔)脑电波,其频率为0.5-4Hz。
它为人的深度睡眠阶段的脑电波。当你完全进入深睡时,你的大脑就以0.5~4HZ运动,即δ波。你的呼吸深入、心跳慢、血压和体温下降。
你可能会问:以上这四种电波对学习和记忆有什么影响呢?美国快速学习先驱泰丽&S226;怀勒&S226;韦伯指出:β波——很快的脑电波——“对我们度过白天很有好处,但抑制了我们进入大脑更深层面。在α、θ波类型中可以进入更深的层面,这两种脑电波以放松、注意力集中和舒适等主观感受为特征。就是在α、θ波状态下,非凡的记忆力、高度专注和不同寻常的创造力都可以取得。”你在快速阅读训练中怎样才能够取得对人的学习记忆最好的α、θ波状态,正是精英特在训练中要帮助你解决的重要题。 在人类所有艺术中,音乐的功能是最多最丰富的。如社会功能、宗教功能、语言传达功能、稳定情绪功能、增强凝聚力功能等等。音乐人类学家A.P.Merriam列举了音乐十大主要功能有:
1,情绪表达功能 2、美感的愉悦功能 3、娱乐功能 4、沟通功能 5、符号代表功能 6、肢体回应功能
7、增强社会标准模式的遵从功能 8、使社会单位以及宗教仪式生效功能 9、文化的持续及稳定功能
10、社会整合贡献的持续及稳定功能。
音乐治疗主要是利用音乐声响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包括生理反应,取得心身保健和治疗的效果。众所周知,当一个人在紧张和兴奋时候,他的脉搏、心跳会是快速的;当他在情绪稳定的时候,他的脉搏、心跳则会是有规则而缓慢的。在呼吸方面也是如此,当一个人受到外来的恐吓时,他的呼吸会是急促而不规则的;当一个人心情沉静安定时,他的呼吸就会是自然舒畅的。利用音乐的功能,有效地对人体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进行有效调节是我们研究音乐功能的目的。 1.生理作用
人对音乐声响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心跳、呼吸、皮肤电导、肌电、内分泌等方面的变化。试验测量得知,在被动聆听音乐的时候,由于音乐本身的节奏、律动等物理属性,可以直接对脑波、皮肤末梢温度、肌肉紧张度、毛细血管扩张度等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听不同类型音乐他们的呼吸、血压、温度都是在发生变化的。如果是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话,对于发声的生理作用与四肢的生理作用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也就是当一个人在唱歌的时候,他的喉头器官、喉头筋、关节及韧带、神经以及呼吸筋、腹腔、膈肌等都在发生作用。如果是一个人演奏乐器的话,他的上肢、下肢、肩关节、肘关节以及各部的神经、脉络等等都能得到活化。
从人的生理方面来观察,音乐本身所拥有的生理机能,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达到松弛的目的。透过感觉神经细胞,音乐会对大脑皮层的情绪中枢产生很大的影响,情绪中枢的亢奋易影响自主神经中枢,进而影响自主神经系统以及其所支配的内臓器官。同样,情绪中枢的亢奋会快速地传达到运动中枢,影响运动中枢的活化或抑制。另外,聆听音乐可以唤起回忆,可以与各种回忆连接的特性。也可以刺激认知的过程,加强左、右大脑的整合。
2.心理作用
音乐的心理治疗作用,具体表现在交流、联想、同化、想象、自我表现及自我认识等方面。
3. 交流作用
音乐和语言同是一种符号,音乐常被称为是无词的语言。人们常说,音乐使世界连接 起来,音乐超越了语言、国界,是一种可以交流人们各种情感的工具。正是这种交流作用,使音乐具有极大的治疗价值。
4.想象作用
自恋是弗洛伊德(S.Freud)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种“爱恋自己”的心理状态。
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而想象也是重要的心理过程。通过音乐可以满足这种自恋,提升自信。
5.转变情绪
音乐的进行中所呈现的快慢、强弱、高低、延长、休止等等,都可以影响到人的感情起伏变化。通过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的各种变化,制造出或者所期待的音乐气氛,让他的情绪激昂、镇静、虔诚或祥和。
6.感情诱导、诱发联想
音乐可以使听者通过联想而形成一定的心情。忧郁症、痴呆症等精神官能症患者,他们的发病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他们的主要特征是感情枯竭,采用适当的音乐可以诱导他们的感情,让他们瞬间想起过去的事情,进而产生情动,并且通过音乐诱导让他们开口说话。
7.感情散发
音乐是情感的表现,音乐为人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情感发泄和自我表现都是人的正常需要。音乐能够表现情感,音乐是情感的发泄口,音乐为人的自我表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使人的审美经验得到满足,通过演唱、演奏将积压在内心的东西释放出来,来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这些对音乐治疗是很重要的。
8.感情安慰
面对社会的压力最常见的反应是逃避,并且表现出焦虑、紧张、烦躁、恐慌甚至自杀等心理现象。可以使用同质的音乐安慰与勉励,如波兰作曲家肖邦的前奏曲(prelude)或犹太人音乐作曲家马勒创作的D大调第九号交响曲,可以帮助患者渡过难关。因为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当时的精神状态与患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音乐治疗是一门跨越音乐、心理、医疗、哲学和社会学等特殊教育等领域的新兴多元交叉学科。由于其多元与复杂的性质,很难以一种单一的理论去解释。迄今为止许多国家虽已建立了多种治疗模式,如创意性音乐治疗法、分析式音乐治疗法、神经音乐治疗法、音乐引导意向治疗法等等,但这些方法多来自于单一领域,还没有发展出一个能够涵盖或解释所有的音乐治疗现象的理论。
事实上许多音乐治疗理论就是由心理治疗学派直接繁衍出来的,像心理动力音乐治疗、行为矫正音乐治疗、认知学习音乐治疗、人本主义音乐治疗等等。早期的音乐治疗理论多建立在不同的心理治疗模式上,心理治疗有许多模式,各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并以该学派的观点加以解释。 1.行为矫正音乐治疗
认为音乐可以作为强化物,或者行为的制约,使患者产生所需要的改变,已达到治疗的目的。它是根据有关学习的心理学理论,对个体反复训练,以达到矫正、制约的一种心理治疗。行为心理学认为,不良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可以习得的。因而,通过再学习适应行为便可以矫正适应不良(Ruud,1980)。行为治疗主要包括两种治疗方式:即行为治疗和行为矫正。这两种类型的治疗,均强调对适应不良行为发生的情境的分析。治疗原则是让患者通过放松和逐渐接触,使他适应焦虑的情境从而减少焦虑。此外,音乐可以使人精神放松,因而使焦虑状态得以减轻,这种松弛状态在行为治疗和行为矫正中很有意义。
2.认知学习音乐治疗
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使病人通过认知来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治疗。认知过程是行为与情绪之间的中间物。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可从认知找到原因。病人若能够重建合理认知,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便可得到改善。在认知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启发、帮助病人认识问题,并建立合理认知。
由于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听觉信息的储存、注意力与感官信息的处理、记忆的结构、历程等等研究报告,对于音乐治疗都有很大的影响。音乐虽不能像语言那样为病人分析问题,但是音乐能够使病人以直接思维方式,来认识问题并改善抑郁、焦虑情绪和社会适应不良行为。
3.人本主义音乐治疗
这是兴起于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它是一门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人本主义治疗理论认为,每个人的经验是他本人所独有的,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引导他们成长的力量。在治疗中,虽然患者需要得到治疗师的温暖和鼓励,但是,患者本身有能力合理的治疗他们自己。治疗师的作用是进入患者感知的世界,分享其情感和感受,从而促进他们成长力量的发展。
4.职能音乐治疗
这种治疗模式于康复医学有关,是指借助音乐演奏时所伴随的动作,以改善身心功能障碍。在实际应用上必须考虑患者的康复目的,选取适当的方法。如通过弹琴可以促进手指、腕部、肩部的运动;敲打各种打击乐器可以训练肌肉的运动与控制能力;唱歌或者吹奏可以增强心肺功能等等。这样音乐活动可以使枯燥的治疗活动变得充满乐趣,克服康复中的恐惧心理,奏出的音乐也稳定了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提高了患者参与性和配合度,也增加了康复的效率和成功率。音乐治疗师的节奏、速度、拍子,来达到治疗目标。要根据治疗目标,适当调整音乐。
5.神经学音乐治疗
这种治疗理论也是近年来康复医学领域的一个新进展,它采用音乐来改善因为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认知、感觉、或运动功能的失调现象。主要运用于感觉运动功能训练、语言能力训练和认知功能训练等领域。
6.生理学音乐治疗
神经生理学家Altshuler早在1948年以前就发现音乐刺激会经由视丘而传递到大脑半球皮质区,影响脑中血流量,增加意识的清晰度,及注意力、动机、记忆、理解、分析等高层次功能(肖佳荣,2002)。音乐节奏的快慢具有镇静或催化作用,在生理层面会影响心脏、血管、呼吸、肌肉、骨骼、神经与代谢系统功能,达到改善血压、呼吸肌肉张力的效果。
音乐可以有效地对人的情绪进行干预,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大脑和身体中的某些机能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出现生理学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生理学上成为“情绪反映”。掌管人类情绪的下丘脑等皮层下中枢控制着人的各种感情,包括喜怒哀乐等,它与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情绪变化都会影响到自主神经系统的反映,从而也涉及到内脏器官的生理反映。人类情绪的这种生理机制对音乐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7.精神动力音乐治疗
精神分析论是弗洛伊德所发展出来的心理动力治疗。这是一种渐进的、长期的分析技术,其重视潜意识,认同超我、自我、本我人格结构。建立内在心灵的协调,以扩展个人对“本我”力量的知觉和减低对“超我”的要求过度顺从及强化自我角色,使病患能达到一种动力的平衡。
精神动力学理论的治疗技术,强调病人自由谈话以及治疗师与病人建立积极的相互关系。治疗的目标不仅要消除患者的症状,并且要改造患者的人格。在自由的谈话中,治疗师启发患者从新认识并体验人格发展中重要生活事件的影响,解除潜意识的冲突,从而使人格更加健全和成熟。
精神动力学理论适用于音乐治疗的许多方面,并构成音乐治疗的重要基础。音乐的特点在于能够绕过意识性的语言稽查者而达到个人精神的深层,音乐能够促进非语言性的表达和交流,音乐还能够使自我得到增强。个人治疗音乐治疗师提供的是医患关系,使患者感到安全、保护和支持。患者因而得以发现和情感发泄。在治疗中,患者若在用音乐表达情感的同时加上语言表达,这时音乐治疗和语言性的精神分析治疗便互相结合了。 后意识音乐起源于二战后的欧洲,是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学科研究组的重点课题,其核心是精神分析法和音乐的结合论证。也就是围绕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学理论的治疗技术”为核心重点来分析研究的。其所在地维也纳正是世界音乐的发源地和著名精神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故乡。近水楼台之故,使得此项研究有着更高于其它业内机构的造诣,并兼之各家所长,为己所用。 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低下,不为人们所关注,且局限于科技水平的现状,发展缓慢,当下,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已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部分人开始享受一些高科技带来的新事物,尤其是大型 云计算机的诞生,使研究进程突飞猛进,从而在最大限度上破译了大脑中更高思维空间的“规律信息”,也叫做“后意识码”,然后由计算机根据“后意识码”,模拟出大脑所需的一组弱电流信号,最后,将这组信号进行编码并灌注在适合的音乐里,而一般的普通音乐则没有这种“后意识码”的采集和灌注,这就是与普通音乐治疗在方式方法上的最大不同,由此所产生的疗效也就会不同,尤其在治疗疾病的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