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庄的代表名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王全有
让世界惊叹的愚公
沉香自古劈山是为了救母,愚公点点移山是要看得见更远的地方,为了找寻内心的光芒。
六七十年代的邯郸,同样有一位“移山”人,而在涉县,在那个到处山体嶙峋的地方,要“移山”造田,用手脚趟出一条路来,需要何等的勇气和魄力。
然而,王全有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这个“移山人”自己品尝着苦涩,却把甘甜留给了后人。
【个人简介】
王全有出生于1911年,涉县王金庄乡王金庄二街人。历任二街党支部书记兼邯郸地委委员、涉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69年赴京参加国庆观礼,1975年和1978年先后两次当选为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他去世后第二年,涉县县委、县政府又授予他”林业功臣”光荣称号。
王金庄地势险峻,到处沟壑纵横,石厚土薄,自古就有“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在半空中、路无半步平”,“吃水比油贵、吃粮更发愁”之称。
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王全有于1969年带领全村1200名劳力,肩扛铁锤、钎爬上桃花岭劈山修路。第一段工程要斩断矗立百丈的断头崖,过去,此崖上断送过许多人命。王全有腰系麻绳,飞身半壁,一口气干了9个小时,在崖上打下了第一个炮眼。他说:“就是摔死我,也不能再让子孙后代行路难。”短短4个月,他削平11个山垴,修通13华里长的盘山公路,让汽车开进了王金庄。
王金庄耕地少得全县闻名。王全有带领治山专业队,驻进岩凹沟,劈土造田。荒山陡坡石厚土少,每造一块地就要垒两丈高、一里长的双层石堰,挑近万担土。他把石头在沟底砸碎,搬到陡坡上,在梯田外层垒大石,中间填碎石,然后从石缝里抠土,从山垴上刨土,担到梯田里。
隆冬季节,大雪封山,王全有和大伙还在五丈多高的悬崖峭壁上搬石运土,修筑“天门悬田”。
整整7年,王全有带领专业队以六七百工日修一亩田的功夫,在岩凹沟,垒起双层石堰,造出高标准梯田,被称作“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1970年,王全有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在大南沟兴建一座小型水库。没技术,他就和老石匠李天顾身背干粮,两次冒雨步行60公里,到古台水库去取经;没有资金,他带头捐资凑款;搞浆砌无砂子,就发动全村男女老少往返20公里,从龙虎河里背来12.5万公斤砂子;没有水,就到武安七水岭村挑,规定每人一天挑两担,王全有挑三四担。经过两年零一个月的奋战,终于建成一座13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
1974年,王全有在河滩上砌涵洞造良田,其中双洞2000米,造截流坝9个,建石拱桥3座,造良田244亩。1977年在村前修建了一座容量9000立方米的大水池,并种上花椒树,使王金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1983年,王全有因病去世。
1988年1月,联合国世界粮食署评估团的专家到王金庄参观梯田时赞叹地说:“往上看登天梯,往下看入地门。中国人了不起,上管天,下管地!”
【新闻回放】
《党建》2005年第7期《太行山精神代代传》一文载:
1965年春,身为党总支书记的王全有带领200人的治山专业队开进千年未垦过的岩凹沟,石厚土少坡陡的荒山热闹了。
他们把这里的石土坡重新组合一番,大石头垒成双层地堰,小石头填在下面,上边是从石缝中抠出来的土、从山垴上刨出来的土。收工时,王全有还告诉大家把灌到鞋里的土也倒出来。
随后治山队开进“南天门”,王全有脱掉鞋子第一个爬上崖头开出一条能放下脚的小道,让40多人手拉手攀上去,传石运土。
8天后,一块“天门悬田”修成了;7年后,57条大小山岭上垒起了250公里长的双层石堰。
500亩地4000多块,这是王全有的治山队用手托着的田呵。
坡治了,沟呢?怎么也不能不让山上的水不从这儿流过呀。“拱个桥洞,下边流水上边垫土。”这样,沟底又出了244亩良田。
不能造田的山呢,王全有另有安排,种上了30万棵花椒树,一年收入50万。
王全有太累了,他带着自己未竟事业的遗憾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他留下了什么呢?
这就是奉献了一生的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有的家?低矮的大门,大约四五平方米的小院,矮小的房屋里有一道矮小的土炕。
王老太太说:“全有在世时说等乡亲们都住上好房他就盖新房,可他没这福分,没等到这一天。”
其实王金庄有很多名人的,因为都已过世,而现如今我们年轻一辈的都常年在外,对他们知之甚少,所以没有办法一一补全。待后续搜集到更详细的资料了一并补充。
欢迎大家来编辑本词条。------王金庄三街人-hack_z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