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授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7

1. 老师怎样才能讲好文言文

由老师逐句讲解后过度到学生“自讲”,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自讲”文言文的四个阶段

(一)讲词句

这是学生自讲文言文的初级阶段,是在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较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自讲。这时的文言文学习,以教师“逐句讲解”为主,学生“自讲”为辅。这一时期,教师应指导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会学生识别常见的词法,如使动、意动等,句法,如判断句、被动句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语法知识。

同时,要尽量提供学生“自讲”的机会,碰到学生能力范围内的词句,就尽量“提问”学生,叫学生来讲。这时的学生自讲,表现为对教师关于常识、语言点等提问的回答。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必修1)第一句为“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可以“逐句讲解”的知识点有:①郑:郑国国都;②以:介词,因;③于晋:介词“于”和名词“晋”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翻译时翻译到谓语“无礼”的前面。于:对。④于楚:?

以上的①是对实词的讲解,②是对虚词的讲解,③是对句式的讲解,而④就可以挑出来提问学生,要学生“自讲”了。因为这里的“于楚”和③的“于晋”都是介宾短语后置,而且介词“于”都可以翻译为“对”。提问学生,要求学生自讲“于楚”,既是对学生听讲效果的检测,也是对学生“自讲”的一种初级训练。

(二)讲语段

在学生的文言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查看工具书、参考书,讲解指定的语段了。在讲解语段时,要遵循以下步骤:①读,即将所讲的片断读一遍,目的在于订正读音,也使同学们再熟悉一下语段;②问,“自讲”的学生在准备自讲时,有些问题可能还没有查清,这时可以先向老师或同学问清楚;③讲,讲解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④译,将语段翻译一遍,尽量直译;⑤答,回答同学的疑问,或老师的提问。

这是比较正式的“自讲”了,达到了这个水平的学生,其文言文阅读能力已经比较高了。

(三)讲鉴赏

经过一定的训练以后,一般的学生对于“自讲”浅易文言文的文言知识应该问题不大了。也就是说,一般的学生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已经没什么文字障碍了。这时候,就要适当地指导学生“自讲”对于文言文的鉴赏了。

2. 怎样讲解古文啊

今天要为大家讲的是《鲁人徙越》,作者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这人是个大结巴,但文章写得非常有气势,《鲁人徙越》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文章很短,跟潘长江一样,短小、精悍,浓缩,即是精华。

故事说,鲁国有个人,擅长编草鞋,他老婆呢,擅长织白绸子,白绸子在古时是用来做帽子的,这两口子一个负责脚底板,一个负责大脑袋,日子过得也还不错。但有一天,他们听说越国是个鱼米之乡,那里日子挺好过,于是也想搬那去。

这时有个邻居就过来劝他们不要去,说你们去了一定会变成穷光蛋。这人就问了:“为什么啊,我们两口子一身手艺,到哪没饭吃啊!”

邻居说:“你想想啊,这鞋子呢是穿脚上的,可越人都光着脚丫子;这白绸子是做帽子的,可越人全都披头散发惯了。你手艺好有屁用,人家用不着你啊,你说你去那不变成穷光蛋,可能耽耿槽际噩宦茶为偿力吗?

有人总结说:“鲁人徙越”这个故事,说明做事要实事求是,分析客观条件,人实际出发才行,否则就一定会碰壁。

但是,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越国没人穿鞋子没人戴帽子,这意味着这里的市场完全空白,如果这夫妻去了之后改变越人的生活习惯,都想穿鞋戴帽了,你想想,全国那么多光脚丫子光脑袋,得做多少鞋子多少帽子?这两口子不仅不会变穷,还要变成大富翁。

3. 请问如何教好文言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对文言文的讲授,往往就是“满堂灌”。

长期以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篇文言文都要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学生不能理解,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其结果就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精光。

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以至于到了高三,即使做了大量的文言文练习题,学生依然不能轻松应对考试。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探寻一些更为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文言文中去,读懂古文,爱上古文。要教好文言文,我认为必须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认真去学。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且乐此不疲。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法的灵活多变上下功夫。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4. 文言文该怎样教

黄厚江 ——原载《语文学习》2006年第5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但相对而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那么,新课程改革以后文言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学呢?一、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但重视积累不等于就是孤立的宇词训练,不是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在进行高中新教材培训时,不少教师问:文言文不集中安排,如何进行系统的古汉语知识教学?如何进行扎实的词语训练?也有的教师理直气壮地说:“不讲古汉语知识,不训练字词,文言文教什么?文言文怎么教?”考察我们的课堂教学,毋庸讳言,常见的还是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字、古今词,充塞课堂,词类活用、句式倒装,更是重中之重。

重视积累的确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但到底应该怎样积累昵?重视积累就仅指字词训练和语法知识吗?这样做真的能达到积累的目的吗?l.孤立的字词集中训练并不能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不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的积累形式。

文言文的学习和所有语言的学习一样,应该是个整体提高的过程,一定的阅读量是文言文积累的基础,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孤立的字词训练,只能是死记硬背,没有一定阅读量为基础.死记硬背的积累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素养,也不能真正达到积累的目的。

如果脱离具体文本的孤立的字词训练真的很有效果,岂不是只要阅读有关资料或工具书,记住常用实词的几个义项、常用虚词的几个用法就可以具备文言文阅读能力了吗?学习实践证明,并不是如此。判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一种能力和素养,绝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就能解决问题的。

更何况不管什么词典对义项的归纳都是不完全的,语言的具体运用是丰富灵活的。2.适当了解一些古汉语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但绝不能代替对文本的阅读。

古汉语知识,是后人对文言文特点的归纳,而不是前人自觉执行的语言规则。所以很多语法知识并不是十分清晰和准确的,比如词的活用,比如句子的倒装,比如虚词的用法,都常常讲不清楚。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否倒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之”是什么作用就一直争论不休,“以”同样作“由于”讲,在什么情况下是介词,什么情况下是连词,也很难说清楚(说清楚了对中学生也没有多大意义)。即使有些知识讲得清楚而且的确有用,也只能在阅读中结合具体文本和语言环境去领悟、理解,而其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文本,而不是掌握这些古汉语知识本身。

必须强调:是学习古汉语知识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服务,而不是学习文言文为掌握古汉语知识服务。尤其不能追求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比如名词动化和名词作状语,都有很多小的类型,一讲解,十分烦琐,而且没有价值。

3.古人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充分揭示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我们必须尊重,必须继承。这个规律就是重视诵读,就是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就是在整体阅读中感悟。

因此,先阅读后梳理,先分散后集中,才是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的积累方法。即使要进行实词、虚词的整理和小结,也必须以一定的文本阅读量为基础,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学习文言文,其核心就是“读”。这个“读”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诵读,二是多读,三是会读。

现在似乎对诵读已经有了足够重视,但真正有效的“读”还不是很多。有的是目的不明的读,有的是没有效果的读,有的只听名家读,没有学生的读,更没有教师的读。

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是为了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教师要敢于范读,要领着学生读,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读。

而过分追求所谓美读,是一个颇为流行的毛病,也是对文言文学习规律的误解和背离。不重视阅读,试图依靠所谓的字词训练和语法知识来加强积累,是缘木求鱼的做法。

有教师说,这都是高考逼的。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应考能力的。

更何况现在的高考试卷,还有几家在考这些古汉语知识和脱离语言环境的实词虚词呢?二、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重视文本理解不等于必须是教师句句落实的串讲,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文本理解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唯一任务,但的确是基本任务。

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文本理解不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是目的所在。有位教师听了我的一节课以后对我说:文言文教学逐句串讲,学生学得实在;不串讲,学生脑子里就一片空白。

应该说,这位教师说出了很多教师想说的话。逐词逐句的串讲,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现象。

我们并不简单地否定串讲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价值,但一律采用串讲式教学,其危害不可轻估。首先是导致教学的低效。

凡是串讲的课堂,教师所讲的内容,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是注释上已经有的,有很多内容对学生是没有价值的。二是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消弭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

5. 怎样讲好文言文

讲好文言文?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讲文言文需要准备以下几个方面:

1、作者,包括生活时代、生活背景、以及有关作者其他的需要学生记忆和了解的方面。

2、背景,文章写作的大的时代背景,这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主题。

3、细化文章知识点,包括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在文章中的用法,可以拓展一下常用用法及翻译;常用的文言句式,文中出现的有哪些;常用的古今异义字、词。这些知识点是既是考点,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

4、总体对文章进行分析,表明的观点是什么,文中用到哪些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对作者表述观点有什么作用等等。

文言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多阅读,从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入手。长期积累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文言文学习同样如此。

6. 怎么教文言文

提不起兴趣。。。

可以抽点,每人翻译一句,不按一定的顺序回答,全靠老师抽点学号,学生就不得不提起精神了

另外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些兴趣,很多文言文中都引用典故,老师可以讲课的时候吧这些典故当故事来讲,学生比较感兴趣一些。另外老师也要经常带读课文,文言文是很讲究诵读的,但是现在的教学却常常忽视这一点。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读通顺只顾抠字眼,又有什么用呢。许多文言文不但词句优美,同时也情绪高昂,要能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产生共鸣,文言文不会那么枯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