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古文中判断句子是 介词结构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的方法?谢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10-05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第2个回答  2022-06-21
为你逐一介绍判断方法。

1、“介词结构后置”是状语后置的一种类型。文言文中的状语分一般状语和介宾结构状语,其中,介宾结构状语必定放在谓语中心词的后面。
分析方法:先找到谓语中心词(多数是动词),再看它后面是不是一个“介词+引介对象”结构,如果是,就是介词结构后置。
例如: “(项伯)具告以事。” 其中的中心动词是“告”,后面是介词“以”+引介对象“事”组成的介宾结构,是“告”的状语。理解时将状语移到前面,即“将事情具体告诉(他)”。再看看:覆之以掌;购于北京;拾于野……【注意:文言文有时省略介词,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2、“宾语前置”大多出现在疑问句、否定句中,并且宾语为代词。

疑问句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其中“又谁敢怨”的“谁”是“敢怨”的宾语。
否定句如“不之听”,即“不听之”,意思是“不听从他的”,宾语“之”提到动词“听”前面。
除此以外,用“自(自己)”作宾语的,都会前置。如:尊重自己-自尊;看重自己-自重;残害自己-自残;等等。
另有一种以“是”为标志的规定格式宾语前置:只图利-唯利是图;只从命-唯命是从……
3、定语后置。为了突出和强调中心词,文言文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之为“定语后置”。但它不是文言文特有的语法现象,例如现代汉语的“他是一个小人”,为了强调“小人”,常常说成“他,小人一个!”只要理解这个意义,就能准确分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