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4. 推介经典古诗文及名著。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中国经典名著,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与验证,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传承性,是中学生必须了解与学习的范本,在学习经典名著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真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如73万字的巨作《红楼梦》,推崇孔孟思想精华的《论语》《孟子》,饱含侠肝义胆、忠贞爱国内涵的《史记》等等。“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在经典名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体在困厄中挣扎的顽强;可以看到民族危亡之时所爆发出的团结与奋斗,可以看到推动历史车轮转动的崇高民族精神。劝导学生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一读原著,写一写笔记,抒发抒发感想,交流交流心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有所收获,这些都是语文课必须重视、加以推介的重要内容。

    5、联系生活实际,让传统文化绽放新的光彩。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让许多学生不会书写汉字。很多学生只知道字的大概形状,但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因为使用电脑或手机时这个字很快就能打出来,提笔忘字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大学生连自己的名字都写得异常幼稚可笑。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型,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看看我们班里的学生,初中阶段了,字迹依然歪歪扭扭,没有结构可言没有书写之美。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横平竖直体现的是民族风骨,撇捺之间是悠悠华夏文明。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写好字当成基本功,让写一手好字成为被社会普遍认同的技能,要让写一手好字,成为一种时尚。咖啡和可乐的流行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所以更不能忘了我们中华民族所拥有的独特的美好享受--汉字书写。拿起纸笔,从你我做起,享受书写,书写时尚。

    作为语文老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伪存真,正确的认识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如教学《木兰诗》时,“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胡骑”,我们要明确:“胡”起源于先秦,用此称呼区别于华夏正统,包含民族歧视成分。中国历史上没有胡族,是汉人强加的,视为野蛮未开化、任意乱来的民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胡”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意象传承下来。如岳飞词“壮志饥餐胡虏肉”、王昌龄诗“不叫胡马度阴山”、高适诗“胡骑凭陵杂风雨”等,这都显示出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怀,但也包含着狭隘的民族观念。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抛弃包含有民族偏见、民族歧视的文化糟粕,学会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事物。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作为师者,我希望我的学生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完善自己的人格;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激励自己的斗志;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热诚奉献,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敬畏天地,才能对大自然心存感激;敬畏民俗,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并传承;敬畏历史,才能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语文课堂上唤醒沉睡的传统文化,找回丢失的传统文化教育,做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自律的公民;做一个团结向上、有集体荣誉感的公民;一个爱国爱家、有爱国情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