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0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及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省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及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机关,是指依法行使行政执法职权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执法职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人员,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受委托执法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中依法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工作人员。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过错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及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行政执法过程中不履行、违法履行或者不当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行为。

  在事实表述、法条引用、文书制作等方面存在瑕疵,不影响案件处理结果的正确性及效力的,不属于本办法所称的行政执法过错。第五条 追究行政执法机关及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同时需要追究责任人员纪律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执行,不得以过错责任追究代替处分或者刑事处罚。第六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教育与惩戒相结合、过错与责任相适应的原则。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对所属行政执法机关和下一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进行追究,具体工作由司法行政部门实施;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由上一级行政执法机关实施;实行双重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按照有关管理权限实施。

  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由其所在行政执法机关实施。其中对行政执法人员取消行政执法资格,吊销《河南省行政执法证》的,由负责办证条件审定的司法行政部门实施。第二章 责任追究范围和方式第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行政执法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法定职权的;

  (二)超越、滥用法定职权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主要事实认定不清、证据不足的;

  (五)适用依据错误的;

  (六)行政执法行为明显不当的;

  (七)不履行法定职责,造成危害后果的;

  (八)其他违法或者不当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第九条 根据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等,对行政执法机关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采用下列方式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整改;

  (二)通报批评;

  (三)约谈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

  (四)取消当年评比先进的资格。第十条 根据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等,对行政执法人员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采用下列方式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批评教育或者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二)通报批评;

  (三)离岗培训;

  (四)取消当年评比先进的资格;

  (五)取消行政执法资格,吊销《河南省行政执法证》;

  (六)调离行政执法岗位。第三章 责任划分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机关独立作出行政执法行为,造成行政执法过错的,自行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两个以上行政执法机关共同作出行政执法行为,造成行政执法过错的,按照行政执法权限分别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受委托执法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作出行政执法行为,造成行政执法过错的,由委托机关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第十二条 行政执法人员独立作出行政执法行为,造成行政执法过错的,自行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第十三条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需经过承办、审核、批准作出的行政执法行为,承办人、审核人和批准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根据其岗位职责和履行情况确定。

  承办人是指具体办理行政执法事项的行政执法人员。审核人是指对承办人办理的行政执法事项负有审核责任的人员。批准人是指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