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介绍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4

1. 请说说文言文概述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纸”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2. 古文中“说”的含义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

~明。演~。

解~。~客。

~服。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

“合”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篆体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6古同“悦”。 1. (形声。

从言,兑( duì)声。本义: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 2. 同本义 [explain;speak;talk;say] 说,释也,一曰谈说也。

——《说文》 说所以明也。——《墨子·经上》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勾践说于国人。

——《国语·越语》。注:“解也。”

佐下军以说焉。——《左传·昭公九年》。

注:“自解说。” 是欲以我为说于匈奴也。

——《汉书·王莽传》 3. 又如:说卦(“易传”篇名。解说八卦性质、变化和象征);说经(讲说经书或演述佛经故事);说事(说明事件,事实);说梦(说明梦中所见之事);说戒(佛教在每月月半、月底说解戒律);说委(说明原委);说到家(解释得清清楚楚);说义(解说义理);说解(说明解释);说家(注家或评论家);说法台(佛教讲道的高台) 4. 谈说,讲说 [speak;talk;say]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说不了(话未说完);说不的(说不得;说不定,无法肯定);说兵机(空谈;夸口);说古(吹嘘;吹牛);说发(说动);说杀(说绝了;没有挽回余地);说述(叙述;诉说);说大口(说大话);说方便(说好话);说分上(讲人情);说平话(说评书);说舌头(说长道短;搬弄是非);说风情(讲男女相爱弄情的话) 6. 告知;告诉 [inform;tell;let know] 夫差将死,使人说于 子胥。

——《国语·吴语》 7. 评议;谈论 [ment on;discuss;talk about] 说,论也。——《广雅·释诂二》 游于说。

——《礼记·少仪》。疏:“谓论说。”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又如:说是非(评说事理的是非);说谈(谈论);说议(议论);说结(商量妥当);说票(绑匪向事主谈判赎票事项) 9. 劝告;责备 [advise;scold] 六曰说。

——《周礼·太祝》。注:“以辞责之。”

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序》 10. 又如:说发(说动);说和(劝说使和解);说泛(说动);说化(劝说使感化);说不上去(不听劝告);他父亲说了他一顿 11. 介绍,旧时指说合 [introduce]。

如:说媳妇儿(说亲);说媒红(给媒人的彩礼) 12. 以为 [believe]。如:当初只说要选个美人,谁想娶了这丑八怪 〈名〉 1. 学说;观点;言论 [theory;teachings;viewpoint] 然是说,余尤疑之。

——宋· 苏轼《石钟山记》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战国策·秦策一》 2. 又如:又一说;著书立说;异说;邪说 3. 古代墨家逻辑的名词,指推理 [inference] 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墨子·小取》 4. 指说书 [storytelling] 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爱莲说》、《捕蛇者说》 说 shuì 〈动〉 1. 说服(此为释义词组,读音仍做shuō);劝说 [try to persuade]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 处尤剧。

或说 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世说新语·自新》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 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史记·魏公子列传》 2. 休憩;止息;舍也。

通“税” [unharness;rest]。如:说卫(军队扎营休息时担任警卫)。

《毛诗.陈风.株林》:驾我乘马,说于株野(说音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东汉郑玄笺云:说,舍也。唐孔颖达(孔颖达,唐太宗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疏云:此又责君数往株邑,言君何为驾我君之一乘之马,向夕而说舍於株林之野?何故得乘我君之一乘之驹,早朝而食於株林之邑乎?言公朝夕往来,淫泆不息,可恶之甚,故刺之也。

说 yuè 乃徐有说。——《易·困》。

虞注:“兑为说。” 我心则说。

——《诗·召南·草虫》 说怿女美。——《诗·北风·静女》 宣王说之。

——《韩非子·内诸说上》 公输盘不说。——《墨子·公输》 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 秦王不说。——《战国策·魏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说 tuō 〈动〉 解脱 [free oneself] 舆说辐,夫妻反目。

——《易·小畜》 不然,岂其伐人而说甲执冰以游?——《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降,说履,开坐,修爵无数。——《荀子·乐论》 却反,舍于郊,皆说然息。

——《公羊传·定公八年》。

3. 把10篇文言文用自己的话概述出来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暗自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很谨慎,家中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子很好,后母就让王祥

一直看着它。一天突然风雨大作,王祥抱着李树哭泣不已。王祥曾在床上睡觉,后

母进来躲在暗处想砍死他,恰好王祥起来撒尿,后母只是砍到被子上,没杀成王祥。

王祥回来后,得知后母为此事遗憾,就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后母于是感动醒悟

了,从此像关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关爱王祥。

4. 文言文介绍自己

吾者,学生也。平日无独特之表现,虽为内向,但亦有活泼时。不爱与不熟者讲话,熟者另当别论。 常会阅读书籍,而多为吾之喜爱,时常会自娱自乐,却不痴于此。亲旧知吾好读书,常会赠吾许多书籍,吾也因此书籍满屋。 时而追求时尚,却不以攀比为目的,只因习性是如此,别无它目的。

简介: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定义: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泛称为古代汉语。古人的口语,我们是听不到了,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5. 请大家帮忙

蛇衔草 《异苑》云: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

取其草馀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能续已断之

指如故。”是也。(出《感应经》)

《异苑》说:过去有一位老农耕地,遇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另有一条蛇,衔来

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

疮,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就用“蛇衔草”当草名了。《抱朴子》说:“蛇

衔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起来,接得和原先一样。”说的就是这回事。

经典古文】

汉有三杰①

高祖置酒洛阳南官。高祖曰:“列侯②诸将无敢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④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⑤帷帐⑥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⑦。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⑧,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字词注释】

①选自《史记》。②列侯:各位诸侯。③无敢:不要。④陛下:臣下对皇帝的尊称。⑤运筹策:筹策,古供记数、计算的工具。运筹策指决策定计。⑥帷(w6i)帐:营房。⑦子房:张良字子房。⑧给馈饷:供应粮饷。

【诗文翻译】

汉高祖在洛阳的南宫设酒会。高祖说:“各位诸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说你们的内心话,我为什么能夺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去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说:“……您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凡是)攻下来的城池土地,便用来赏赐给将领,跟大家共同得利。项羽妒忌有德有才的人,有功的人遭(他的)陷害,有德有才的人被(他)猜忌,打了胜仗却不给将领记功,攻占了土地却不给将领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到在营帐里运计谋定策略,而能在千里之外(的战场上)取得胜利,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使运粮线路不阻断,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部下只有一个(谋士)范增,却还不能任用,这就是他所以被我击败的原因。”

【图示导读】

这段文字记叙了汉高祖问及列侯诸将“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除了高起、王陵的发言外,主要是高祖所讲的“未知其二”即图示中所列的“吾不如子房”、“吾不如萧何”、“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这是“吾所以取天下”的根本原因。至于项氏“一范增而不能用”也正是“所以失天下”的重要原因。两者映衬就更突出了高祖正确使用人才,是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

【作者简介】

《三国志》,作者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北)人。蜀汉时为观阁令史,因不愿屈事宦官,多次遭贬黜。人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晋灭吴后,集合三时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

6. 用文言文写自我介绍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