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吹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1. 文言文吹捧人的古诗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2. 文言文 戴高帽翻译

原文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释

①谀:奉承。②适:遇到、逢到。③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

译文

世俗把喜欢别人当面阿谀的人称为“喜欢戴高帽子”。有一个准备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师告别。老师说:“外省的官不好做,你应该谨慎从事。”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

老师很生气,说:“我们应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何须如此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老师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见识。”那人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扩展资料

鉴赏

喜欢听好话,听奉承话,听吹捧的话,是人性的弱点。正是因为人性有这种弱点,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给人戴高帽者才有了用武之地,有了广阔的市场。看一看古今中外那些得志于一时的小人,有几个不是靠溜须拍马起家的?有几人不是靠给人戴高帽而青云直上的?有几人没有一套阿谀奉承的看家本事?

有人喜欢吹捧,喜欢奉承,自然就有人投其所好。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问题都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溜须拍马固然可恶,喜爱别人戴高帽者同样可恶。一些文学作品常常把溜须拍马者作为讽刺对象,将那些奴颜媚骨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但对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却笔下留情,似乎所有的过错都是溜须拍马者造成的。

其实,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对世风日下,对社会上出现的腐败现象,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篇《高帽》,通过某京官和老师的一段对话,细致入微地描摹出送高帽者和喜戴高帽者的心态,在举重若轻之中塑造了这样两类人物形象。

尤其是京官的老师——作为喜戴高帽者的形象,先是怒斥弟子溜须拍马,表示要正正派派地做人,接着却又“颔其首”笑纳了弟子送给他的高帽,完全是一副伪君子的形象。文章针砭世俗时弊,鞭辟入里,力透纸背,是一篇富有喜剧效果的小品。

3. 文人间有哪些常见的相互吹捧与肉麻的恭维

吹捧这事不止于文人之间,在关系社会中,能做好吹捧而又不肉麻才当真是一等一的能力啊。

文人为当政者的吹捧更多,不过不应题我也不说了,反正现在都叫他们五毛。

下面我就尝试列举一下文人之间的吹捧吧。

这个第一人当属诸葛亮了,诸葛亮、罗贯中在我这里算文人的。当然,罗贯中只是文学需要而已,塑造了这么一个形象。其实,我们仔细看看历史去能发现不一样的内容。

与江东联盟,诸葛亮主导的吗?非也,其实是周瑜主导的。赤壁之战,指挥与策划,小说给了诸葛亮,可实际上也难定案的,至少指挥权没敢直接“给了”诸葛老哥的,起码是东吴军队水战成功的阻住了北方曹魏大军,才迫使曹魏铁索连船的。刘备入蜀是诸葛亮之功?史实是法正策划,刘备指挥~~~~

至于诸葛亮是奸佞的说法,倒也不无道理。其一,孟达的问题。诸葛亮策反孟达后,就派他去了关羽的后方镇守,然后他与刘封争权,关羽被逼败走麦城。紧接着刘备伐吴失败,被他拖在白帝城病故。

然后我们再说说这后面的魏晋时期,竹林七贤,都听说过吧。嵇康鼎鼎大名的吧,一曲广陵散那是千古绝唱,可是文学方面就……其它的人么,除了陶渊明,还真没给后世留下太大的影响力。以欧阳修的评价为准:“六朝无文,唯《归去来兮》而已。”权威的古文选本《古文观止》,这一时期的文章只选了六篇,而陶渊明一人就占了三篇。我认为三国归晋,天下和平,建功立业的机会没了,便只剩下文人们的清谈和浮夸。

再比如么,我们的岳飞岳王爷,他的英勇据说也和他孙子写的小说分不开关系~~~唐朝么,那就别提了,结果弄的最正经的史书都不能看了,搞得后面的欧阳修老人家,又重写了一部新唐书。

4. 文言文戴高帽的主旨

通常把喜欢当面奉承别人的人叫作“喜戴高帽”。

有一个在京城朝堂当官要到外地赴任的人,离京前去和他的老师告别。他的老师说:“地方官不好做,应当谨慎地做事。”

这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见到一个合适的人就给他一顶,应该就不会与人意见不合了吧。”老师生气地说:“我们读书人应当正直地与人交往,何必还要这样做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呢?”老师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说:“你的话是有几分道理。”

那个人从老师那里出来后对别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这个故事说明当局者迷。

后用以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启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戴上高帽的人这个故事说明当局者迷。

后用以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人们大多数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罕见而伟大的。

5. 文言文的“胡乱”是什么意思.是不是“随意,随便”的

胡乱,多义词,指马虎;草率。在许多古典小说里,“胡乱”一词大量应用。如:胡乱写了几行字。

1·任意;没有道理。

①宋 司马光《乞不贷故斗杀札子》:“此人称是 东岳 急脚子,胡乱打人,不伏收领。”

②《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这里是帝辇之下,不比边庭上面,若有罪过只消解去临安府施行,如何胡乱凯得人?”

③《红楼梦》第四回:“ 雨村 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

④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五:“我每次叫 大文 不要胡乱取书,他总是不听。”

⑤孙犁《新年为作》:“但胡乱吹捧,尤其容易毁掉一个青年。”

2·马虎;草率。

①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二出:“解元,你去西廊,胡乱吃些子饭了,睡休。”

②《水浒传》第四回:“ 智深 道:‘胡乱卖些与洒家吃,俺须不说是你家便了。’那店主人道:‘胡乱不得。’”

③ 明 李贽《与杨凤里书》:“塔屋既当时胡乱做,如今独不可胡乱居乎?”

④《儒林外史》第二二回:“牛浦道:‘晚生山鄙之人,胡乱笔墨,蒙老先生同 冯琢翁 过奖,抱愧实多。’”

⑤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三月二十二》:“所以无论我那样不愿提笔,也只得胡乱画下一页半页的字来。”[1]

3·干脆,直接。

①元末明初 施耐庵《智取生辰纲》:“那卖枣子的客人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

②《红楼梦》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 “……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

③《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 “……仍旧理好衣裳,随至贾母处来,胡乱吃过晚饭!过这边来,趁众奶娘丫鬟不在旁时,另取出一件中衣与宝玉换上。……”

④明 施耐庵《水浒》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杨志)骂道:”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

6. 趋炎附势文言文翻译

比喻权势。

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出处 《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

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宋真宗时,聊城人李垂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官职。李垂很有才学,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作风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

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用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法获取真宗欢心的。他玩弄权术,独揽朝政。

许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有人对李垂不走丁谓的门道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从未去拜谒过丁谓。

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而且仗势欺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这话后来传到了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当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了台,李垂却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如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等官员)。

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见一下他呢?”李垂冷静地回答说:“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我年纪大了,见到有的大臣处事不公正,就常常当面指责他。

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宰相耳里。结果他再次被挤出京都,到外地当州官。

后来,“趋炎附势”这一成语用来形容走权门,或奉承和依附有权势的人。动物寓言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堪敌虎。

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⑤于土或木石,人踪迹⑥得其处,则夜炳烈炬临⑨之⑦,蜂空群赴焰,尽殪,死。

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⑧。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④也固宜。

1.血指:伤指。2.连房刳取:把整个蜂巢割取下来;刳:剖开。

3.郭索:形容蟹急速爬行的样子。4.殒:死。

5.窟:做窝6.踪迹:跟踪寻找,动词 7.之:的8.悉可俯拾:全可以捡起来。悉,全。

9.临∶靠近10 得:得到,获得淮河以北有一种毒性很大的蜂,它的尾部能将人蛰死;江南一带有一种很厉害螃蟹,它的螫可以对付老虎。但是捉蜂的人不一会儿能捉很多,捕捉螃蟹的从不受伤。

蜜蜂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石头上,人发现了它的所在,就在夜晚拿着烈焰燃烧的火炬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飞向火焰,全部死亡。然后(人们)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来。

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在水边上放一盏灯,螃蟹争相爬行,全都是俯身捡拾即可。只知道趋炎附势,而不能安于居住的地方,它们的死是必然。

道理;趋炎附势,是没有好下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