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白读bin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1

1. 古文中白有什么意思

【古义】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

2、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译: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3、纯洁;代表清流贤正。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译: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4、亮;明亮。与“暗”相对。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译:公鸡打鸣的时候,天就要亮了)。

5、一无所有。《杂纂新录》:白手起家成业。

6、清楚,明白。高启《书搏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译:但是你的冤枉没有说清楚,就没有好处)。

7、白白,平白。《红楼梦》: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

8、单单;只是。《红楼梦》: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

扩展资料

【今义】

1、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2、光亮;明亮:东方发~。大天~日。

3、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不~之冤。

4、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空白:~卷。~饭。~开水。一穷二~。

5、没有效果;徒然:~跑一趟。~费力气。

6、无代价;无报偿:~吃。~给。~看戏。

7、象征反动:~军。~区。

8、指丧事:~事。

9、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了他一眼。

10、姓。

11、(字音或字形)错误:写~字。把字念~了。

12、说明;告诉;陈述:表~。辩~。告~。

13、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独~。对~。

14、指地方话:苏~。

15、白话:文~杂糅。半文半~。

2. "白"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

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高启《书搏鸡者事》

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吕氏春秋·士节》

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3. 文言文中百与白的区别

文言文中百

1.帮助,辅佐:~相(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

2.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府~。县~。

3.古同“承”,秉承。

白基本字义

1. 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白色,白米。

2. 明亮:~昼。~日做梦。

3. 清楚:明~。不~之冤。

4. 纯洁:一生清~。~璧无瑕。

5. 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空~。~卷。

6. 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忙。~说。

7. 没有付出代价的:~吃~喝。

8. 陈述:自~。道~(亦称“说白”、“白口”)。

9. 与文言相对:~话文。

10. 告语:告~(对公众的通知)。

11. 丧事:红~喜事(婚事和丧事)。

12. 把字写错或读错:~字(别字)。

13. 政治上反动的:~匪。~军。

14.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族。~剧。

15. 姓。白姓

16.京剧中的白脸:心很狡诈的人,丑角。

17、白席人。一种盛行于民国以前的职业。其功能第一:宴会开始后,为主者吃鱼,他就会喊到:**吃鱼,请大家现在吃鱼。第二:宴会中吃客分等级。如果开始上鸡,白客人就会喊:300钱以下的客请退出宴席。

18、白,指银子,泛指钱财。露白:在人前露出自己所带的钱财。

4. 文言文《白居易》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

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 *** 发髻。

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

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

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

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

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

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恼十分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

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

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

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

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

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

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

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

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

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

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你的提示不是“居易字乐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