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录文言文阅读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2

1. 宋濂借书文言文

出处;《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讲述了宋濂小时候非常好学的故事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②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③。

以是④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 ①【嗜学】特别好学。

②【假】借。 ③【逾约】超过预定的期约,过期。

④【以是】因此。以,因。

是,代词,指代宋濂借书速还这件事 译文: 我小时候就非常好学,但因家中贫穷,没什么办法来买书看,因此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看,并抄录,按预定的日期归还。天气寒冷时,砚台上的墨水都冻成坚实的冰了,手指冻僵了,伸屈很不方便,但抄录从不懈怠。

抄录完了,急忙把书送还,一点也不敢超过预定的日期。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读到大量的书。

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应该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求学。

2. 《借书藏书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借书“借书一瓻①,还书一瓻”,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

书非天降地出,必因人得之,得而秘之,自示不广,人亦岂肯以未见者相假。杜暹家书,末自题云:“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

”鬻为不孝,可也;借为不孝,过也。然余手抄书,前后遗失亦多,未免往来于怀。

因读唐子西《失茶具说》,释然不复芥蒂。其说曰:“吾家失茶具,戒妇勿求。

妇曰:‘何也?’吾应之曰:‘彼窃者,必其所好也。心之所好,则思得之,惧吾靳之不予也而窃之,则斯人也,得其所好矣。

得其所好则宝之,惧其泄而秘之,惧其坏而安置之,则是物也,得其所托矣。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托,复何言哉!'妇曰:‘嘻,是恶得不贫!’”余亦云。

藏书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无所成,犹胜腐箧箱,旋致蠹书之变。

陈亚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

亚死,悉归他人。[注]①瓻(chi):盛酒的器具。

古人向人借书,以瓻盛酒为酬。 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自示不广 ( ) (2)是恶得不贫( )(3)聚而必散,物理之常( ) (4)亚死,悉归他人(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必因人得之 因噎废食 B.鬻及借人为不孝 爱屋及乌C.未免往来于怀 毁于一旦 D.作诗戒其后 舍我其谁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6分)(1)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读无所成,犹胜腐箧箱,旋致蠹书之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作者引用《失茶具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1.“借书”“藏书”两则短文蕴含的共同道理是______________。

(3分)参考答案:(五)(18分)17。(4分)(1)扩散 (2)怎么 (3)事物的道理 (4)全部 18。

(3分)C 19。(6分)(1)后来(把“瓻”)错成“痴”,就很失厚道的意味。

(“讹”、“殊”、“气象”各1分) (2)即使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比让书烂在书箱里,很快招来被虫蛀坏的后果要好。(“成”、省略介词“于”、“旋”各1分) 20。

(2分)排解自己出借图书不能收回的郁闷 21。(3分)物尽其用【译文】“借书时要送上一瓻酒,还书时还要送上一瓻酒”,这个“瓻”后来讹传为“痴”,很是失去了忠厚的意味。

书不是从天而降、从地下生出的,一定是通过他人得来的,得来了书,秘藏起来,只是自己看,不给他人看,人们也不肯把自己没见过的书借给别人。 杜暹的家书末尾,他写道:“我用清廉的俸禄买来了书,亲手校对,子孙读了这些书知道了圣贤之道,把书卖给他人以及借给他人都是不孝的行为。”

把书卖掉称之为不孝,是可以的;把书借给别人称之为不孝,就过分了。然而我亲手抄写的书,前前后后遗失的也很多,未免耿耿于怀。

因为读了唐子西的《失茶具书》,心中的不快就消失了。书中说:“我家丢失了茶具,告诫妻子不要去找了。

妻子问:‘为什么?’我回答她:‘那个偷茶具的人,必定是喜欢这些茶具。心里喜欢,就想着得到它,但怕我舍不得它,所以把它偷去了,那么,这个人啊,得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了。

得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把它当做宝贝,就会把它秘密地藏起来,就会怕它损坏而安稳地放置好,那么,这茶具也就找到了值得托付的人了。这个人得到了自己喜欢的茶具,这茶具也找到了值得托付的人,我还有什么话讲呢!’妻子说:‘嘻,你这个人怎么会不穷呢!’”对自己抄写的书遗失之事,我也是这么想的。

藏 书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书所成,犹胜腐烂箧箱,旋致蠢书之变。

陈亚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 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

亚死,悉归他人。 【注释】①典坟:三坟五典的略语。

传五帝之书称五典,三皇之书称三坟。泛指各种书籍。

②华亭:古代属松江府。③岱:泰山。

④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译文】事物积聚之后必定会散去,这是常理。

父兄藏书,只怕子弟不读;即使子弟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比让书烂在书箱里,很快招来被虫蛀坏的后果要好。陈亚(字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多幅,晚年又得到了华亭府的两只鹤,以及形状奇特的石头、品种奇异的花卉,他写了一首诗告诫子孙,说:“我有满屋的图书和典籍,又有从泰山云雾深处飞来的华亭仙鹤。

以后你们如果不是把这些书与仙鹤连同花一起卖掉,就是我家的好子孙了。”陈亚死后,书、仙鹤和花全都属于别人了。

3. 文言文读本宋濂借书

精锐教育温馨提示:

出处;《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讲述了宋濂小时候非常好学的故事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②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③。以是④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 ①【嗜学】特别好学。 ②【假】借。 ③【逾约】超过预定的期约,过期。 ④【以是】因此。以,因。是,代词,指代宋濂借书速还这件事 译文: 我小时候就非常好学,但因家中贫穷,没什么办法来买书看,因此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看,并抄录,按预定的日期归还。天气寒冷时,砚台上的墨水都冻成坚实的冰了,手指冻僵了,伸屈很不方便,但抄录从不懈怠。抄录完了,急忙把书送还,一点也不敢超过预定的日期。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读到大量的书。 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应该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求学。

希望能帮到你

4. 文言文《借书速还》的翻译

《借书速还》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顶讥侈客侬九畴循川末书。 译文: 我小时侯就非常好学,但因家中贫穷,没钱来买书看,因此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看,并亲自抄录,按预定的日期归还。

天气寒冷时,砚台上的墨水都冻成坚实的冰了,手指冻僵了,屈伸很不灵便,但抄录从不怠慢。抄录完了,急忙把书送还,一点也不敢超过预定的日期。

所以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到大量的书。

5. 借书录的翻译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我小时侯就非常好学,但因家中贫穷,没钱来买书看,因此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看,并亲自抄录,按预定的日期归还。

天气寒冷时,砚台上的墨水都冻成坚实的了,手指冻僵了,屈伸很不灵便,但抄录从不怠慢。抄录完了,急忙把书送还,一点也不敢超过预定的日期。

所以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到大量的书。

6. 初三语文阅读题

1.(1)假:借

(2)以:介词,因为(不作“把”来解释”)

(3)致:得到

(4)是:这;代指“在梦中显现借书情景的迫切程度”

2.(1)抄写完了,跑着送还所借之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走”应作“跑”解释)

(2)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3、甲文别人肯借书给“我”的原因是“不敢稍逾约”,乙文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宋濂和袁枚幼时读书都因贫穷而借书苦读,不同的是宋濂因借书如期归还而得到别人的信任,能借到书看,袁枚却因张氏吝书无法借到书;另外袁枚做官后有书却弃之不读,而宋濂的经历中未提到这一点。

7. 宋谦借书的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8. 请求帮翻译两句文言文1.有《读书录》二十卷,平易简切,皆自言其

这两句话.第一句出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一·薛瑄传》.第二句出自清代沈起凤志怪小说集《谐铎·村姬》.译文如下:【原句】1、有《读书录》二十卷,平易简切,皆自言其所得,学者宗之.2、古今多少男子,缘此摧磨傲骨,不谓闺阁中有此诙谐人也.【全句作:黄口金多,乌纱势横,古今多少男子,缘此摧磨傲骨.不谓闺阁中有此诙谐人也.石榴裙底,当叩首三千下矣.】【译文】1、(薛瑄)著有《读书录》20卷,(文辞)平和简易,简要切实.都是自己表达自己读书的心得,(当时)求学的人(都很)尊崇他.【注释】(1)平易:平和简易.(2)简切:简要切实.(3)所得:所得到的,这里指心得、收获.(4)宗:尊崇.2、全句翻译:黄口小儿金钱多,官位的势力强横,从古到今有多少男子,因此被摧残消磨掉了(一身)傲骨.没想到妇女之中(竟然还)有这样幽默的人.在妇女的裙子底下,真应当叩三千下响头了.【注释】(1)黄口:指童年.(2)乌纱:原指古代官员所戴的乌纱帽.这里指官位.(3)缘此:因此.缘,因为.(4)摧磨:摧残消磨.(5)不谓:不意;不料.(6)闺阁:特指女子卧室.这里借指妇女.(7)石榴裙:石榴色(朱红色)的裙子.亦泛指妇女的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