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人相处 (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2
某君发现身上长了个瘤,心怀忐忑的找医生检查。一个礼拜后,当听到良性瘤的结果时,他感到这一天是自己一生中快乐的一天。

事实上这一天和他怀疑身上有瘤的那一天一样,生理上的 健康 情形并没有改变,心态改变了。

心理障碍也是距离。

电视剧《大浴女》中有一位父亲在女儿步入 社会 时,对女儿说:要学会与人相处,一是要把别人当自己;二是要把自己当别人;三是要把自己当自己;四是要把别人当别人。四句看似简单的话,听后颇有感受。

把别人当自己,是指与人相处要诚恳待人,忠厚待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实实在在,没有虚情假意。拿出自己的赤诚,拿出自己的真心,去对待朋友,这样的交往相处才是真挚的,恒久的,经得起考验的。

把自己当别人,指的是换位思考,体谅别人,在相互理解中善待人家。把自己当自己,讲的就是要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不虚伪。每个人的学识、能力、禀性、位置,在一定的交往圈中都是客观、现实和相对稳定的。因而正确看待自己、估价自己,往往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支撑点,不可有失偏颇,实事求是看待自己。

把别人当别人,是指与人相处要尊重他人的独立性。别人与你生长环境、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接触世界,遭遇的事件等不相同,由此以来所形成的脾气、性格、思维方式以及办事方法也不尽相同,这些不同集中表现为人的自我和自尊,人性和独立性。就是不要以为别人也是你。

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去区别上述两件事。没有比手更大的天,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心更宽的海。

我们不可能改变一切,但可以做到不被一切所改变。这就是个人的底蕴。而这个底蕴是深藏不露的。

与人相处不能让人把你看透了。

与人相处,不能没有自我。这就是自主的意识,独立的人格,自我的为人处事的原则。没有自我的人生是淡然无味的,是被人瞧不起的。也可是一个没有什么出息的人。

与人相处,又不能太自我。太自我就缺乏兼容性,而不兼容往往是会走进死胡同的。

时下的青年人,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大都是独生子女,又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没有生活的磨难与历练,加上受父母宠爱,大都有鲜明的个性,自我意识较强,更要注意兼容,自谦与包害。更富有理性去与人相处。

不能太自我,就是不要自以为是,不能固执己见。更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固执己见是某些人的痼疾。他的思维方式,人生圈子都是比较封闭的,视野是狭窄的。

与人相处要尊重人。受人尊重是得到了 社会 的肯定,尊重人是 社会 对你做人的基本要求。

人在 社会 生活中,每个人都展现在众人面前,各自在各自的舞台上塑造自己的社交形象,比平时表现出更加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社交之所以累,是因为每个人都试图表现出自己其实并不具备的品质与才华。令人筋疲力竭的并不是要做的事的本身,而是事前事后患得患失的心态。而人与人的差别又很大,有的生活拮据,仅仅维持生计;有的腰缠万贯,显富一方;有的是一介草民,无权无势;有的则大权在握,声名显赫。尽管人的 社会 角色和 社会 地位不同,但都需要受到尊重,维护面子的精神需求是一样的。被人瞧不起是一种悲哀。所以在 社会 场合与人相处更应小心谨慎,你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握手,一个肢体语言都说不定会触及他人敏感的神经。许多成功人士深明此理,往往对于人家特别是处于下层人士格外关照,因此而赢得人心,增加了自己的人缘关系。

做人在公众场合下难以求全,但在生活圈子中与同事、朋友相处,做人是体现在细微之处,小事之中的。

要尽可能称赞和鼓励别人。称赞如同生活中的阳光,缺少它就失去了生长的养分。

要尽可能欣赏别人,聚焦别人的亮点。观察发现别人的长处,当你对别人表示赞许的时候,并能说出充分的理由,这样你的称赞就不会有谄媚之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正是自己的短处和缺点。

要尽可能在任何时候让别人保留脸面,不要让任何人感到难堪,不要贬低别人,更不要夸大别人的错误,在别人背后只说他的好语。尽可能不要批评人,不得不批评也最好选择时间环境和方式,适合的情况下进行善意的提醒。永远不要用书面形式批评别人。

要尽可能让别人偶尔自我感觉良好。你不要吹嘘,要承认自己有缺点有不足,当自己犯了错误时,要及时道歉。

你要尽可能少说话,给别人诉说的机会,不要打断别人说话,而自己甘做一个好听众,当别人心里有事的时候,是不会耐心听你述说的。多提建议而不是发号施令,这样可以促进合作,避免矛盾。

要尽可能保持谦虚、低调,不张扬,话不高声,有理也不在声高,富有幽默感,保持微笑,多给生活中和人际交往中添一缕阳光。

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 社会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能助人走向成功。而宽容的品质则是与人相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

赏识别人的优点,包容他人的不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赤金,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世上没有完人。每个人独立的个性差异,认知程度,所处的层面,处事风格不同,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具备宽容的品质。宽容的前提是赏识,只有会赏识的人才有宽容的品质。而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绝大多数人从内心都是愿意和赏识自己的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而不愿意和整天挑鼻子挑眼,对这不满意那也不顺眼的人一起相处。因此只有具有赏识之心的人才称得上是宽容之人。有了赏识之心才有宽容之度,处世之道。宽容既是人的品德,又是为人的道德。

以言语讥人,取祸之大端。一个有道德的人跟人讲话绝不会用语言去讥讽别人,以语讥人,就如《四十二章经》说:一个人恶言恶语骂人,人家不肯接受,就等于送礼给人,对方不肯接受,只有自己收回来。妄语恶口的话,犹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堕其面”;恶口讥讽人,犹如“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岔己身”所以,讥讽恶口,这是自取其祸之端。”

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领。一个人待人宽宏大量,赏识别人的长处,不计别人的小处,这是宽容厚道之人,必得人望,自然不会得罪于人而能远祸。人生无祸便是福,以度量容人是集福的要领。平常我们总想求得福报,福报从哪里来?就是不要跟人斤斤计较,甚至被人责骂,一点也不怨怪,不计较,如此福报不招自来。

以势力折人,招尤之未远。有的人位高权重,习惯用势力去折服人,打击别人。不要以为这就是胜利,招尤之未远,一旦失势,必有人报复,招致不幸的后果。凭借淫威以势压人者是典型的“精神白痴”;凭借物质金钱贬低他人的所谓富贵,其实是典型的“精神乞丐”。

以道德化人,得誉之流长,不管与谁相处,道德为本,如此不但能远离过失,日久必定善名美誉,源远流长。

宽容还是一种智慧。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把椅子搬走了,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觉得椅子不如先前硬,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是长老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仓皇离去,诚惶诚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压根没提及这件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了启示,他收住了心,刻苦修炼,若干年后,成了这寺的住持。

无独有偶,有位老师发现一名学生上课时低着头画什么时候,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圆神一些。而从此那位学生上课时再也没有画画,各门功课都学得不错,后来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这两个例子归集到一点:主人公后来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了他们的潜意识,纠正了他们的人生之舵。

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宽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反之,假如长老搬走椅子对小和尚“杀一儆百”也未尝不可,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但未必会真正反省,也不会取得以后的成就。同样老师对学生的恶作剧通常是大发雷霆,往往因为方式太简单就很难取得“不通常”的效果。说到底是一个管理问题,就是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达到和谐统一。但如果不会运用宽恕,就可能把人的可塑性和创造力予以泯灭。

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们设身为他想象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他比我们还可怜。所以请原谅宽恕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甚至是坏人。

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老子曾经说过:“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告诉我们“为”就是要脚踏实地做事,心平气和与人相处,这样既利于别人亦利于自己;“争”则是以战胜别人,压制别人为能事,损人而不利己。心胸狭窄而嫉妒,即使有成亦必有限。而专心为的人必然淡而世俗竞争,思远而豁达,所见远大。

与人相处,不要与人相争。这个争是争论的争,争上下,争名利,因小事而争高低,这个争是没有什么结果的争。正常的竞争,优胜劣汰应不在此列。

社交场合与他人相处,就一人一事聊天而发生争论,在这样的争论中是谁也赢不了,既没有裁判,也没有结果的。要是输了,当然输了;如果赢了,还是输了。因为这种胜利不过是廉价的、空洞的虚荣心的产物,它以引发一个人的怨恨为代价。在你不经意中得罪了一个朋友。人总是有记忆的,发生了冲突和争吵之后,无论怎样妥善处理,总会在心里感情上蒙上一层阴影,为日后的相处带来障碍和隐患。在社交场合,众人面前,大家都比较注意自己的形象,都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和虚荣心。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他会因你使他下不了台而产生比平时更为强烈的反感。

与人相处,面对一个强者,弱者只能接受失败,面对一群强者,弱者反而有更多的周旋空间,这个空间就隐匿在人际互动之中。这个人际互动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战术和战略。像我们一般的 社会 自然人用不着用心智去与人周旋。坦诚真实自然地面对可能还纯真一些。

经历和经验告诉我们,与人相处,有时候相争是难免的。发表不同的看法与意见与之商讨也是未尝不可,但可记住一条,切莫冲动和生气,理不在声高。你不生气人家生气时,难免会说出一些未经考虑而伤害别人的话,而此时的最佳应对之道就是充耳不闻,而不要以同样的愤怒的心情和心态去回嘴反击。这样,只能是两败俱伤。与人相处,不但不要与人相争,还要少说多笑。时下流行的说法:祸是口里讲出来的,病是嘴巴吃出来的, 健康 是用脚走出来的,烦恼是心里想出来的。古训也有“祸从口出”之说,因此话多必失。少说话,以憨厚之态待人,所谓“贵人话语迟,君子讷于言。”这个“迟”就迟在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判沉着,客观宽容,并善于倾听。特别是在别人蒙羞之际,讷于言保留人家的面子,以宽怀别人一个补救的机会。

少说话,多微笑,努力使自己与他人相处在和谐,愉悦的状态中。微笑永远是生活中的阳光,它可以使自己与各种环境协调,与多种人相处融洽。而且对于那些相争相斗的人和事,可以一笑对之,一笑了之。

笑对人生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

食五谷杂粮,享人间烟火,需要的就是笑看人生的境界,宽容友善之心态,崇善和务真的那份睿智。

难能之理宜停,难处之人宜厚,

难处之事宜缓,难成之功宜弃。

与所有的人,所有的物站开一点,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是独立地站着的,不是依附于他人他物的。

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在欣赏他人的同时把他看得更加清楚和准确。

距离产生美,蒙娜丽莎的美,只能在距离油画两三米外才能显现;雄居五岳之首的泰山,那磅礴的气势只能从山外看才壮观。这就是距离产生美。桥上的人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赏画观景是这样,与人相处,把握好距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保持距离,既易于进攻,也有利于防御,既利于加速,也更易于缓冲。

与人相处,保持适当的距离绝对是一门艺术。距离要适中,才能保持微妙的平衡。拒人于千里之外, 就会失去友谊与信任。使自己疏离于人群。距离不能变成遥远,否则美丽就不会存在了。但距离太近,会因排斥而分道扬镳。

交朋处友,友好之间要互相尊重,保持距离,不要跨越对方的禁区。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属于私人空间。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侵入这片禁区,从而引起隔阂与冲突。例如不问对方是否空闲,愿意与否,任意支配或占用对方已有安排的宝贵时间;有的介入对方家庭事;说话不分场合,讲话没有分寸;有的花钱不讲你我,用物不分彼此;有的一意追问对方深藏心底不愿启齿的秘密,打听对方的隐私。凡此种种都是不尊重朋友,闯入他人的禁区,侵犯干涉他人的现象。偶然现象可以理解和宽容,长此以往必生间隙,导致疏远或厌恶。

社交中,经常碰到有的人很严肃,很难接近,距离感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越难亲近的人其实越值得信赖。看起来神情不悦的人,冷面严肃之人,是个性。比起轻率接近就能打得火热的人,难以亲近的人反而好人更多,值得信任的人也更多。

与领导的距离不能太远,远了失去了联系,也会失去信任。也不能太近,与领导走得太近,太熟悉,彼此心知肚明,没有距离感,是把自己推向一个危险的境地,要么是“树倒猢狲散”,要么会被领导一脚踢开。

三国时,曹操决定发兵讨伐刘备、孙权。有一大夫叫孔融,迂腐得很,他以刘备是汉室宗亲,孙权虎踞龙盘为名称曹操是“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因此惹得曹操大怒。孔融仰天长叹:“以最不仁义去讨伐最仁义者,怎么能不败呢?”结果被曹操诛杀了他的全家。

据说,早就有人对孔融说过:“你这人刚直得有些过份了,这是自取祸患的根源。”

孔融不可谓才不高,但他未领会主人的意图和决心,出言不逊,特别是“以至不仁”来形容曹,这怎么不使曹心怀懊恼,必欲杀之才后快呢?

所以下属在与上级相处时,切勿冲动,而要时刻提醒自己,即使自己是对的,也要注意态度,方式方法和时机问题,不要冲撞对方,引起上级的怒火,怨恨于你。

下属一定要记住,领导是很注意权威的,并拥有最终的决策权,而你只不过是一个建议者或参谋者。

领导者包括管理层不是站在台上发号施令,扳起面孔,高高在上的形象,管理者的亲和力,对于加强团队凝聚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管理人性化的一部分。但管理者淹没在团队之中,就难以发挥“登高一呼”的领导作用。管理者要做先行者,还要做公正的决断者,这些都需要通过距离来体现。恰如其分的距离让下属对管理者产生的印象是“和蔼可亲”,又“威严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