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皖南行之徽派建筑篇(九)牌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4
牌坊,亦称牌楼,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门洞式纪念性建筑,属于中华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牌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阙门,它在唐宋时期逐渐成熟,到了明清朝期达到了顶峰。从最初的实用性建筑转变为一种纪念碑式的结构,牌坊广泛用于表彰功绩、标榜荣耀,置于诸如郊坛、孔庙、宫殿、陵墓、祠堂、衙署以及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地点,具有很强的景观效果,能够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作用。
牌坊的分类主要基于形式和结构。形式上,分为“冲天式”和“不出头”式两类。前者特征是间柱高于明楼楼顶,后者则以明楼正脊为最高点。结构上,牌坊可分为木牌楼、石牌楼、彩牌楼、铜制牌楼、水泥牌楼和琉璃牌楼等六种,其中木牌楼和石牌楼最为常见。
根据建造意图,牌坊可分为功德牌坊、贞节道德牌坊、科举成就标志牌坊和标志牌坊四类。功德牌坊用于记功记德,如许国石坊;贞节道德牌坊多用于表彰节妇烈女,如歙县的牌坊;科举成就标志牌坊多为家族牌坊,用以光宗耀祖;标志牌坊则立于村镇入口和街道上,用作空间分隔。
牌坊的内容可分为忠、孝、节、义四种类型,如棠樾古牌坊群的排列顺序即以此为准。
在封建社会中,牌坊虽用于表彰,但也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分为御制、恩荣、圣旨和敕造四个等级。御制是最高等级,由皇帝下旨,国库出资,数量极少。恩荣牌坊则由皇帝表彰有功的臣民,但需自行筹资。圣旨牌坊是由地方官员上报中央政府,获准后由乡里筹资建造。敕造牌坊是最低等级,由地方官员上报,皇帝口头允诺,资金自筹。
古徽州地区曾有一千多座古牌坊,现存的136座中,歙县有76座,被誉为“中国牌坊之乡”。
石牌坊作为石雕工艺品,运用了圆雕、透雕、高浮雕等多种技法。牌坊不仅建筑风格独特,还融合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体现了古人社会生活理念、封建礼教、传统道德观念和民风民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