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评价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与当前改革之间的历史关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25
 从探索到创新的社会主义
  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核心内容是消灭私有制,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改造成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搞改革开放的改革,其核心内容则是恢复和发展私有制,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改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以俄为师,其核心内容是消灭私有制,搞计划调节,搞无产阶级专政。当时以为学习苏联,消灭私有制,搞计划经济,搞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搞社会主义,就能高速发展生产力,就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中国1957年宣称建成的社会主义后,就开始搞大跃进,搞狐革命促生产,人民作出了巨大努力,不但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使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而是相反,把中国经济推向了全世界最穷的国家之列,还饿死了不少人。搞了近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至1978年,人均GDP只有244美元还比不上当时的从殖民地走出来印度和巴基斯坦。把经济搞到了崩溃的边缘。而且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恢复私有制,还实行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治运动不断,反右派,反右倾,反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把人民折腾得够呛。因而可以说,这是我们模仿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走的一段湾路。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定义的社会主义,马克思定义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而十月革命是在俄国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他们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去办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办成的事,它脱离实际,超前消灭私有制,超前搞计划经济,其失败是必然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样板,把它称为社会主义早产儿,倒是有点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搞改革开放,其核心就是恢复私有制,搞市场经济。使其和公有制共同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这适应了中国落后生产力的国情,把向苏联学习的超前的生产关系拉回到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上一来,既发挥私有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促进促进生产力发展枳极作用,又能在公有经济的技持下,加强宏观宏观调控的力度,用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办法,调控国民经济,达到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这就提高了全社会的活力,从而使生产力获得高速发展,人民生活也不断得到改善。(这里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当然,如果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也只是个“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因为它不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也不消灭私有制。所以我们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从中国现实落后生产力的基础上,在不消灭私有制的条件下,向马克思定义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社会形态,或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定义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自己定义的专用名词。不是马克思定义的社会主义,也不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而是要我们去创新的社会主义。中国人定义的社会主义,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标志,也不是公有制私有制为主为次为标志,而是既能高速发展生产力,又能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志。即既能高速发展生产,又能共同富裕。使中国人民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能不断获得自由平等博爱和共富的果实。
  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人的独立性的历史阶段,私有制是人类激发社会活力的最佳选择,是适应该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这已被人类历史所证实,也给那些超前消灭私有制的国家以应有的教训。马恩早就预言,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才可以消灭私有制。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足以说明:在生产力不发达条件下,超前消灭私有制,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因此可以说,改造是我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走的一段湾路,尽管主观愿望是要快速进入社会主义,为人民造福。而改革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痛定思痛,认识到“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就这样,逼得我们走上了创新的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