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扇的石扇名称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石扇之名首见于《程乡县志》。这本梅州市梅县区有史以来第一部志书是由明朝嘉靖辛丑(1541)年程乡知县陈应奎和教谕赖存业主编,几次修编后以手抄本流传了150余年。清朝康熙三十(1691)年由程乡知县刘广聪编修刻版印刷(史称刘志)。该书卷一之“舆地志”中有记载:…龟浆都,距县五十里…村曰石扇、象村、谢田、浊水、白墓前、金谷坑及嵩山数处…。按明朝行政区划分:附城称厢,乡下称都,都以下称村。可见当时石扇村和象村同属龟浆都所辖。龟浆都地域相当于现在的石扇、白渡、城东及蕉岭南山、高思一带。
石扇之名因何而得?从字面的含义一般理解为“石头做的扇子”,或引申为“扇形的石头”。最早解释石扇名称来历的文字见于清乾隆十五(1751)年嘉应州(今梅州)知州王之正主持编纂的《乾隆嘉应州志》(史称王志):南岭岃在城北三十五里,岃前有二石高丈余,巉岩透漏开展如扇,因以石扇名其乡。意思就是说:南岭岃前面有两块一丈多高的大石头,上面还有一些孔洞,就像展开的扇子一样。因此就把这个地方称为“石扇”。
后人就以这段文字为依据写入文章,此后几百年石扇的名称由来几乎成了定论。我自小在象村长大,1962年在梅北中学读初中时,就曾经到南岭岃寻找这两块“扇形石”,可惜一无所见。因此我早就对这种说法心存疑问。
有疑问的不止我一个人。早在清朝光绪二十四(1898)年,曾在京城做过翰林院编修的松口人温仲和主持修编嘉应州志,他也对这种说法有疑问。于是派人实地勘察(采访),调查人指出了这个错误:
《光绪嘉应州志》这样记载:南岭岃在城北三十五里,岃前有二石高丈余,巉岩透漏开展如扇,因以石扇名其乡(王志)。案采访册,此石在石扇水口,有中流砥柱石,旧志以南岭岃,当之误。
调查人认为扇形石不是直立的开展如扇,而是平卧在河床中的“中流砥柱石”。我依稀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水口红宫子路坎下河床上确实有一湾十余米宽的扇形陂头,陂上是有几块突起的石头,莫非就是“中流砥柱石”? 希望有自小在那一带长大的乡亲能回忆一下,那里是否曾经有一座扇形的石陂?据推算早在六百多年前,客家先民们由福建自北而南逐步迁徙到程乡,经石峰径沿河上溯进入水口来到石扇开发定居,走这条路线最为便捷。因而以水口河床上最显目的地貌——“扇形中流砥柱石”来命名村庄的可能性也颇大。再者水口山也是南岭岃的北段尽头,若此石即是扇形石,王志称“岃前有二石”其实也无大错。至于石扇之名是否即由此处石陂而得?笔者也不敢妄断,读者可以自行分析决论。不过时至今日答案已经无关紧要,石扇之名已经被人叫了几百年,有石无石都无所谓了。几年前我特意站在下扇桥上想拍摄一张扇形陂头的照片 ,没想到原先河床跌宕处的扇形石陂已被茂密的观音竹和水草所覆盖,完全没有了当年的面貌。
下面这一张由网上下载的照片是在国内另外一个地方所拍摄,这些扇形石形象非常逼真,据说是由于河水中的碳酸钙经几万年沉淀堆积而形成的。石扇水口河床上跌宕处当年有可能就有两块类似的扇形石,人们在它上面加筑一些泥土,成为扇形的引水陂。
石扇的名称来历大体就是如此。虽然现在找不到扇形石了,但我们还是应该感谢六百多年前最早来到这个地方开拓的先民们,他们起的这个名字响亮好记,字面也古朴文雅,比起别处叫什么“狗嫲岗”、“牛屎坳”、“猪子坑”的地名,“石扇”之名就好听得多了。
现在的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从行政区域来说包括了象村和巴庄村。其实象村自明清以来一直附廓(属附城西厢管辖),直至清末才归石扇所辖。象村之名出自何处?据《宋史》载,“南宋乾道七(1171)年潮州野象数百食稼”,据此可以认为宋、元间粤东还有成群野象出没。程乡地域属潮州府管辖,明初客家先民来此地开发时或许还有野象损毁农作物,象村之名很可能即由野象而得。此外粤东还有不少如“象湖”、“象洞”、“象岭”等地名,相信都与野象有关。
巴庄村在明朝的《程乡县志》里未有记载,只记载周溪发源于“平远莲塘角”。清《乾隆嘉应州志》才记载:巴樟约属石扇,有可能巴樟原属长田都所辖,明朝嘉靖四十三(1564)年程乡分出平远县,巴樟才脱离长田割归石扇所辖。民国之前的史料均写作“巴樟”,由于客家话樟与庄同音,解放后提倡简化字才逐渐改写成“巴庄”。至于巴庄(或巴樟)的名称出处,笔者认为有可能是由村西的一座大山“耙头嶂”快读转音而来,似乎不具有其他含义。(引自《梅北校刊》2013年第九期136页,作者:李欣祥)
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位于梅州市西北18公里,处在梅州市梅县区与平远、蕉岭三县区交界之处,为人口2万多人的一个客家小镇。提起石扇,就不能不提它的名字由来。据《嘉应州志》记载:石扇镇因境内南岭岌有两块大石,高丈余,开展如扇,故名石扇。历史上曾在银钱设墟,曰银钱墟;后来镇府驻地迁出银钱,为中和墟,但现仍存银钱古墟场。石扇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灰石、煤炭、玄武岩、花岗岩、锰、稀土、钨、钻沙等,其中以石灰石、煤炭和玄武岩的蕴藏量为最多。
石扇有李、罗、邓、高、林、谢、黄、余、叶、邹、朱、巫、曾、彭、肖、章、张、郑、赖、冯、范、刘、廖、陈、曹等二十几姓人家。石扇民风淳朴,居民团结和睦,守望相助,因而社会风气极是高尚。石扇地方虽小,而人才辈出,向来为人称道不绝。小镇虽幽,但仗一方灵秀山水,偏僻村落,也养育出了腾飞蛟龙。罗芳伯,西南村大岭下罗屋人,曾为一教书匠,但不屈于满清之治,而远赴南洋,于婆罗洲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虽然后因历史原因,且终究是背后无援,力薄无奈为荷兰红毛所灭,但其英名永留青史。彭精一,1931年出任梅县县长(今梅县区长),其任上,整治梅州市区,今日凌风东路之骑楼,就是彭精一先生所规划。梅江上第一座桥-梅江桥,1931年起建造至1934年完工,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梅江桥建筑精美,桥上月形圆拱倒映江水,别是一番景致,自建成之日起就成为梅江胜景之一。它就是在彭精一先生主持下建造完工的。至于共和国中将肖向荣,出身穷苦凭努力与爱国热忱为国尽忠,相信自不必我多言大家都知道的了。还有大批爱国爱乡之乡贤,如章生辉先生、彭淦波先生、曹绍球先生、林清荣先生、李达成先生等等,他们有的是海外侨领、或是成功商人。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爱乡之心,或是建桥修路,造福乡亲,或是扶持教育、提携后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