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并写明摘抄理由?

摘抄理由并需有,悬赏10财富。大家帮帮忙!!3Q!3Q!急啊!...........

第1个回答  2012-09-22
李白——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理由就不用了吧。
秋思—— 张 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理由:思乡之情寄托在一封书信上,想跟父母道平安、想与妻子谈思念之情、想向子女道歉,千言万语皆写在一纸书信上,但是行人临走,时间匆忙,每次给行人后却感觉还有千言万语藏在腹中,没出宣泄。思念之情可见一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夕对比,年年有佳节,今日又重阳,故乡的亲人登高遥望之际,会发现当年一起插茱萸的我吧。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那悲凉的秋风要到哪去呢?默默地送雁离开,秋风来到了我的庭院,是谁最先发现呢?是那个孤独的流浪者。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你从家乡而来,必定知道家乡的事吧,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家里的一株梅都记在胸中,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渡汉江 宋之文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终于有家书了,心里是激动幸福的,然而当真正到家时,自己却在徘徊,心里忐忑不已,担心物是人非,再也找不到故乡的感觉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旅途在青山外,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潮水涨平,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残夜还未消退,太阳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过去,江上已流露春意。寄出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时间的对比最容易使人感叹,一眨眼,一年又过去了。而我依旧在外漂泊,是的,一年又一年,而我的归期却难以期盼。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诗人在旧年的岁末来到南方,转眼进入新年的正月初七,时间虽短,却已经历了旧年和新年两个年头。七天和两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切。大雁是候鸟,每年春天北归。这时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自己却没有回家,落在大雁的后面;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让人快乐的,自己因为思乡,在花前反而更惆怅了。
第2个回答  2012-09-22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9-22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一作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一作事)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 相 思
<无名氏 >
去年秋,今年秋。
湖上人家乐复忧,
西湖依旧流。
吴循州,贾循州。
十五年间一转头,
人生放下休。
懂了吗?以后要好好学习哦!O(∩_∩)O~
第4个回答  2012-09-2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