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学案香菱学诗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1-05
黛玉不但会诗,而且把作诗当成一件大事,所以说她是个真正的"诗人",有灵性,有激情。香菱找黛玉学诗就找对人了。   黛玉讲了 诗的原则:   第一是立意要紧,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然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专门写些酸文假醋文章的"高手",好好看看,包括我自己。   第二是格律,"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第三,要想学好诗,就要挑好榜样。我们学诗的好榜样是:王摩诘(维)、老杜(甫)、李青莲(白)、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   唐代三巨头李白、杜甫、白居易,白居易之所以没入列,估计是因为他的诗太浅近,黛玉不喜欢,就像香菱喜欢的陆游那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她也告诫千万别学,怕一旦入了格局,再出不来。     诗是老火靓汤,不是饕餮饱肚的,是要细咂慢品的。香菱是个灵透的人,诗味叫她品得透透的: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再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有她这一番解说,这诗书就算没有白读。她也一定能分辨得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和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孰优孰劣。虽然都浅近如画,但一个是没味儿的,一个是有味儿的。前面这句写的想是一个戴方巾的儒生,宽袍大袖,焚着香,放着帘幔,怕香味跑出去。他想写诗,但是还没写,用着很好的砚台,磨着很好的墨,没有人动它,在砚台里汪汪着。问题就在这儿,光有景,没有情,像一潭死水一样。后一句大不同,看似没有人,只有明月、青松、清泉和河里大大小小的石头,可是一读到它,马上就感觉明亮的月光下,潺 的水声中,有一个"人",在一块凸起的大石头上坐着,正举头望明月,低头看清泉呢,在抬头低头间,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反正人世苍茫的味道出来了,它的意境是活的,动的,灵透的。  香菱有机会住进了大观园,便央求黛玉教她作诗。黛玉满口答应,给香菱布置了作业,并说香菱“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更指出香菱努力的结果:“不出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一开始就道出了香菱的潜力,使香菱倍受鼓舞,没几日就读完了一百首王维的五言律诗。在香菱的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的黛玉并没有采取灌输的做法,而是和香菱处于平等的地位,让香菱畅所欲言,谈学习心得,就其不足适当点拨。这样,一方面了解了香菱的学习状况,教育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调动了香菱的积极性,培养了香菱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黛玉对教香菱作诗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 一、充分尊重丫头出身的香菱,充分考虑香菱的学习需求,首先打消香菱学诗的顾虑和畏难情绪;二、为香菱“量身订制”教学内容,提供大量范文让香菱阅读,增加知识储备,揣摩作诗规律,使香棱“肚子里有货”;三、及时检查,给予辅导,指出学诗的功夫在诗外,作诗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为了“顽(玩)”而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四、注重学练结合,通过出题作诗,锻炼提高香菱学习知识技能后的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