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简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10-08
这样的例子可以吗?

人物简介
原重庆永川万寿乡人,民国进步官员,留学日本。1912年,四川都督府建立,任都督参赞、高等审判厅院正,1914年起先后任安徽高等审判厅检察长、贵州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检察长、总检察厅检察长、四川高等法院院长、刘湘21军顾问、四川省政府考试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政府统计室兼综核室主任等职,为官正派,1946年赋闲家居。解放后,加入民建,任相辉学院教授、重庆文史馆员。
人物生平
龙国桢(1877—?)又名泽树,化名龙灵。出生于重庆永川万寿乡一个农民家庭。祖父龙昌泰,通晓儒术,精通医理,设馆教学数十年。家有祖传田产数亩,父亲龙祖松十三岁时便参加农业生产,一家人自耕自食。
龙国桢幼时在私塾及县中书院读书,成绩优异。1897年时应小试,取列文生;次年科考一等,又补一增廪生。1901年时考入四川东文学堂。毕业后,官费留学日本,在东斌学校读书。
他在日本阅读了各种进步书籍,初步认识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为了推翻清政府的黑暗统治,与同学董鸿诗、董修武、王右瑜等十余人组织了兴华会。
清政府为防止留日学生发生革命,请托日本政府严加防范。于是日本政府颁布了《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剥夺清,韩学生的居住自由和书信来往自由,激起了留日学生的公愤,便组织留日学生联合会,反对日本政府限制留日学生的自由。龙国桢被推为学生代表。由于全体学生的坚决反对,日本政府迫不得已取消了无理规定。
但此事引起清政府的强烈不满,下令通缉参加反对的留学生十九人归案,并禁止留学生再学陆军。龙国桢受通缉,被革去功名,官费也停止了。他为了能继续留在日本学习,化名龙灵,考入日本中央大学法律科及研究科读书。
在日本学习期间,他多次听到孙中山的演说,了解到三民主义的内容,进一步认识到要挽救中国,实行民主,非推翻满清不可。
他于1910年在日本中央大学法律科毕业,获法学士的学位。这时宣统帝初立,对留学生特别优待,赦免被通缉的学生,龙国桢因此得到回国参加留学生考试的机会。
他和董修武、邵明叔一道回川。在途中闻知四川人民强烈反抗清政府所谓铁路收归国有政策,川西数十县,纷纷组织了保路同志军。为压制铁路风潮,清政府已派端方带兵入川查办。龙国桢三人急行回省。
不久,武昌起义爆发了,起义军通电全国,号召各省响应。川督赵尔丰见此形势,忙将总督职位让与谘议局局长蒲伯英(殿俊),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蒲伯英作正都督,朱子桥(庆澜)作副都督,龙国桢作了民政部长。 为了响应武装起义,龙国桢和董修武联合了兴华会和同盟会会员,重新组建政党。不久同盟会总部来电,命仍称“同盟会”。
十二月八日,蒲伯英到东较场集合全部陆军训话,各部军人退出代表向他要求发三个月恩饷,蒲伯英、朱子桥只答应发给一个月。代表们强争,督军的马弁举枪弹压,各军纷纷还枪,一时秩序大乱。蒲、朱二都督慌忙逃避隐匿,不敢露面。尹昌衡驰赴凤凰山,率兵数营入市弹压,秩序恢复稳定。大家推尹昌衡为都督,罗纶为副都督,龙仍任民政部长。
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数月后,去电重庆蜀军政府协商合并组织。重庆蜀军政府提出十个条件,大汉四川军政府中军人力主以武力解决问题,龙国桢与董修武力争和平解决争端。为了全面征求意见,统一思想,都督召开了行政会。会上龙国桢首先提出和平解决的意见,谈了四点理由:1、革命初起,方议出兵北伐,不可先起内争,置清政府于度外,败坏革命事业;2、成、渝两方,同是革命志士,不可自相残杀,视同志为仇敌,丧失革命精神;3、重庆为川中重要商埠,一旦用兵,必至糜烂桑梓,残害人民,正与革命的目的相反;4、渝方所提条件,无论如何苛刻,两军政府合并,同在一个机关,一切政务应按实际情况,可行即行,利害共通,从前条件已成公事具文,重庆军政府纵有百个条件,此时亦可接受。
龙国桢考虑到双方争执的不过是人事问题,只要己方让出几个重要职位,蜀军政府方面一定会同意合并。于是在阐明观点后首先表态,愿把自己担任的民政部长职务让出来;又建议副都督也宜虚位以待。龙国桢发言后,罗副都督立即赞同,会议也一致通过了龙国桢的议案。
成渝两军政府合并过程中,关于民政部长的人选问题,尹昌衡和张列五发生意见分歧,各执一端。后来两人决定,不另选人,仍留龙国桢担任。龙国桢考虑到自己在会上的表态,不能失信,便坚决谢辞。他打算再次出国留学,研究政治经济,回来为祖国建设服务,可是政府又委任他作上审院院正,他坚决不受,经过四次动员才放弃了留学打算。1912年6月他任四川上审院院正职,兼任共和大学、四川财政学校和四川法政校等处教员。
南北统一后,上审院改为高等审判厅,龙国桢继续担任厅长。这时政府下令,法官不能入党;已入者也必须退出。这样,龙国桢便退出了国民党。
1914年龙国桢调京咨询,后转任安徽省高等审判厅厅长。任职一年多,袁世凯称帝,龙因为官正直,判案中得罪袁世凯,被免职调京。安徽军民再三挽留,打算联名力保,龙不愿为袁世凯效力,婉言谢绝。直到袁世凯死后,龙国桢才出来做官。1916年他担任贵州省高等审判厅厅长,1919年辞职回到重庆。
1920年,龙国桢到北京任北洋政府司法部参事两年,后任总检查厅检查官。
1928年,蒋介石的军队到了北京,张作霖退走,政府取消了法官,卸职的龙国桢闲居北京。1931年9月,友人王厚斋(司法部司长)推荐他任四川高等法院院长。1933年被免职。同年9月,受刘湘之聘任二十一军顾问及四川省政府考试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后,刘湘又派他作四川省政府统计室兼综核室主任。抗战中,当选为四川省临时参议员,出席过两次省参议会。
1946年,面对国统区的黑暗现实,他拒绝了国民党省党部的党员总登记。
1950年9月,他应聘担任相辉学院现代国文教授。
1951年10月,相辉学院与重庆财经学院合并,龙国桢继任公共必修课教授。
1956年6月,任职重庆文史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