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回唱》 | 你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到丢失的那一部分自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断断续续地,花了好长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厚厚的巨著。合上书的时候,那些人和事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六十年后,阿卜杜拉和帕丽终于相见了,可是阿卜杜拉被诊断为阿兹海默病,最终和妹妹重聚却没能记起她。我不是那种容易在读小说时动感情的读者,但是这本《群山回唱》让我为之心颤。有人评论说:“ 我才看到前四十五页的时候就热泪滚滚……”,如果你是一个容易流泪动感情的读者,就不要去看这本书了——不过我还是认为值得一看。

这本书的主线讲述了一对兄妹因贫穷和战争铸成的六十年悲欢离合,小说形式类似短篇小说集,整部小说一共九章,分别由九个不同人物作为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

九个篇章,九个不同的7人物,在我们踉跄前行的道路中,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到丢失的那一部分自己。

01

这天晚上,爸爸还是一如既往的给阿卜杜拉和帕丽讲了一个故事:

魔王来到了小村子,要带走一个小孩,父亲为了保全全家不得已牺牲自己最爱的小儿子,在流言蜚语中,父亲难以原谅自己,于是踏上了寻仇的道路。在魔王的城堡中,父亲见到了小儿子,原来魔王把抓来的孩子们放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幸福地生活,过着父亲给不了的生活。魔王让父亲作出决定,是带走还是留下他。最终,父亲选择了遗忘,一切记忆被魔王洗去。再后来,父亲和家人的生活过得还可以,只是每到了晚上,父亲总会听到一个铃儿叮叮当当的响。

这个故事正是全书故事的一个映射,因为第二天,爸爸就会送走帕丽,六十年后,当兄妹再相遇时,哥哥再也记不起那个让他魂牵梦绕一辈子的人,成了一个一辈子都不曾弥补的缺憾。

02

哥哥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差七岁,他一直将妹妹视为珍宝,爱着她,呵护她,甚至会用自己仅有的鞋子为妹妹换取一片羽毛。他尽着作为哥哥的最大责任。

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

待在纸树影子下

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

晚风把她吹走了

这首摇篮曲,以前妈妈给他唱,现在他给妹妹唱。

可是呢,走出这片沙漠到了喀布尔之后,一切都结束了,都没了。没了。消失了。

父亲因家庭贫困把帕丽卖给了富人瓦赫达提夫妇,阿卜杜拉恸哭起来,帕丽脸上洋溢着幸福。可是阿卜杜拉又有什么办法呢?能做的,只是继续前进。即使阿卜杜拉在峰峦之巅呐喊,而群山只能回唱。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爱的失去。而当一切归于无言,都没人再去谈论,一切都好像是没发生过。对阿卜杜拉来说,帕丽总是不请自来,徘徊不去,好像一直都在自己身边,在一旁侧立。有时候,他还会梦到自己一个人置身在那片沙漠中。

一片羽毛。小小的。黄色的。

而阿布达拉只能睁开双眼,迈步向前。总有一天,他想,他希望。能再见。

03

这个篇章写了帕尔瓦娜和姐姐马苏玛的事。帕尔瓦娜是阿卜杜拉和帕丽的继母。她在沙德巴格出生,和自己的哥哥纳比以及孪生姐姐马苏玛一同长大。帕尔瓦娜嫉妒自己美貌的姐姐能获得人们的偏爱,而自己只是别人拿来与之相比的丑八怪。美貌的姐姐马苏玛总能收到男孩子写的信,总能得到别人的赞美,虽是孪生,可帕尔瓦娜就因为长的丑了点,而得到的是偏见。后来姐妹俩都喜欢上了萨布尔--阿卜杜拉的父亲,最终帕尔瓦娜把姐姐推下树枝,马苏玛因此瘫痪。帕尔瓦娜则受到罪恶感的折磨,开始照顾马苏玛的生活。最终马苏玛说服帕尔瓦娜,让她把自己抛弃在荒野中自生自灭。随后帕尔瓦娜嫁给了丧妻的萨布尔。

我喜欢萨布尔讲的一个关于大橡树的故事。那是一棵魔树,如果你想许愿,就跪在树下悄悄说出愿望。如果树答应帮你实现愿望,就会在你的头上落下树叶,不多不少,刚好十片。

帕尔瓦娜和马苏玛并不是一对敌人,她们有着很好的感情,遇到有人欺负,姐姐总会替妹妹出头。他们还是小女孩的时候,也脸贴着脸,蜷缩在被窝里窃窃私语,咯咯地笑着,那时候也很快乐。即使是在瘫痪后,姐姐也没有报复,妹妹也尽心的照顾姐姐。

像这样,俩姐妹因为爱上同一个人而相互伤害的桥段在各种作品里屡见不鲜,也让人唏嘘不已,感情真的是一种不能言说的东西。 魔鬼和天使,总是一体两面,爱让人成为天使,恨让人堕为魔鬼 。

04

这个篇章以一封信的形式讲述了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写信人是纳比——帕尔瓦娜的哥哥——阿卜杜拉的舅舅。

纳比在整部小说的其他角色掩盖下显得并不起眼,然而瓦赫达提夫妇收养帕丽这一关键情节正是在他的安排下发生的。他被瓦赫达提先生雇用作司机,随后逐渐爱上了妮拉——瓦赫达提先生的妻子。在了解到妮拉因为没有孩子而郁郁不乐之后,他安排萨布尔把帕丽卖给她,希望借此赢得她的芳心。妮拉在丈夫中风后带帕丽前往巴黎,纳比也放弃了追求妮拉的念头,留下来独自照顾自己的老板。随后他发现瓦赫达提先生暗恋自己已久,虽然一时难以接受,但还是留下来陪伴他度过余生。之后一直住在瓦赫达提的房子内,塔利班垮台后把房子免费租给了来阿富汗提供医疗援助的外国医生马科斯。

读前面章节的时候,真的讨厌纳比这个人物,恨他拆散了一个家庭——当然他本身并不是坏的。可是在读这个章节的时候,在他的讲述中,我原谅了他。他是一个好司机、好厨师、好仆人,他了解老板的好恶,有什么怪癖,有哪些脾气,有哪些规范,这些他都了如指掌。瓦赫达提先生是一个喜欢孤独的人,他和妮拉结婚,可两个人之间没有太多的感情。

但是,纳比在见到妮拉的第一眼,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喜欢妮拉并时时渴望和妮拉聊天,总是想办法接近她,为她的开心而开心,为她的伤心而落寞。

纳比为妮拉有付出,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她,为了博取她的芳心,安排了收养帕丽的事。给了她比他更有前途的人给不了的礼物,而且给得那么彻底,那么快乐。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丝爱情的痕迹,一个男人对爱情的注解,虽然他伤害了一个家庭,却也创造了一个家庭。

瓦赫达提先生是一个冷傲孤独的人,中风以后,妮拉带着帕丽离开了他,纳比承担起照顾老板的责任。一天,纳比在收拾旧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本速写本——是瓦赫达提先生的,每一张都是同一个主题,画的全是纳比的一举一动。

原来是你啊,纳比。

一直都是你。

然后我也读懂了接下来的文字,这让我情何以堪,瓦赫达提先生爱上了纳比。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普普通通的主仆关系,就算再进一层,也是朋友关系或者兄弟情,没想到,这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爱情。着实这一段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

原文:

“我需要告诉你,哪怕就这一次,告诉你我一直爱着你,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纳比,请不要生气。”

原来,爱情真的无关性别,无关风月。

我想到了一句话:

爱和喜欢是同义词吗?

喜欢一朵花,会把它摘下来;而爱一朵花,会为它浇水。

05

这一篇章主要围绕阿富汗一家医院救助受重伤的孤儿罗诗展开,三个人面对一个境遇凄苦的孤儿,他们如何去帮助,又因何会伤害。

阿姆拉,来自波斯尼亚的护士,在阿富汗的一家医院工作。在此期间她一直看护一个受重伤的阿富汗孤儿罗诗,后来又收养她作女儿。我喜欢这个人物,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护士,就像千千万万个医生一样,也是天使,给这块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给无数受伤的心灵带了一丝希望的光。

伊德里斯,美籍阿富汗裔医生,纳比和瓦赫达提邻居家的儿子,苏联入侵期间全家逃离阿富汗。2003年和自己“自恋而幼稚”的堂兄弟铁木尔一同回到阿富汗希望要回家族留下的土地。在阿富汗期间,他遇到了罗诗,被她的悲惨境遇打动,和她成为了朋友。他于是计划要出钱资助罗诗前往美国进行手术治疗,但回到家之后便失去了帮助她的动力。

战争永远是最残酷的,不仅带了巨大的破坏,而且间接扭曲了人性,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样的字眼并不为过。时至今日,仍有地区处在战火之中,我想说,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伊德里斯为罗诗的不幸遭遇愤愤不平,关心罗诗,呵护她,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着她,答应资助罗诗到美国做手术。当他回到美国后,因工作、家庭,越来越多的琐事让他头疼,于是失去了最初资助的动力。远离战争,回归正常生活的时候,没有了激情与热血,更多的是碌碌无为。伊德里斯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但他也是个懦夫,在现实面前选择了逃避。也不能一味地责怪他,他代表了一大部分人,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诚如胡塞尼所说,这就是流亡和本土阿富汗人的最大差别。

后来,他的堂兄弟铁木尔,这个平时骄傲自大大大咧咧的“小混混”似的人物,却给了罗诗最大的帮助,资助罗诗完成了手术,给了罗诗一个未来,给了她一切。虽然伊德里斯给了小罗诗爱和陪伴,可他也失信于罗诗,亲手毁了一个小孩的梦,伤害了一颗满怀希望的心。

这个世界并非薄情,还有千千万万个像阿姆拉铁木尔这样的人间天使,用自己的绵薄之力维护着爱。

06

自从妮拉带着帕丽去了巴黎之后,就和纳比没有了联系。他们过得怎样呢?这一篇讲述了妮拉和帕丽的生活。

妮拉·瓦赫达提,是一个年轻的阿富汗女诗人,她异常美丽,对生活总是怀有不满,因诗歌中的性暗示而出名。在整个故事发生之前,她因病被切除了子宫失去生育能力,后来嫁给了富有的喀布尔商人瓦赫达提为妻,但婚姻生活并不愉快。在纳比的安排下买下帕丽作为自己的女儿。在丈夫中风之后,她带帕丽到巴黎定居,在这里又和另一个男人产生了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最后自杀身亡。妮拉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作家诗人,她“满腔怒火、有雄心、有洞察力、脆弱而自恋”,与父亲有着很深的隔阂,那些优美、残忍、悲伤的文字下,有着一颗并不强大的心。

帕丽,来到瓦赫达提家后,渐渐的忘记了哥哥阿卜杜拉,毕竟那是她还小。随着母亲妮拉来到巴黎后,她怀念的是瓦赫达提的那个家,想念的是瓦赫达提这个父亲。不过,帕丽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起伏,她喜欢学数学,后来做了巴黎一所大学的数学教授,颇有成就。她有过一段没有结果的懵懂爱情,也找到了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爱人,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庭。即使妮拉没有给她太多的母爱,还欺骗了她,但她也对生病的妮拉无微不至的照顾。如果没有前面的故事,帕丽的人生还是很完美的,就像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可偏偏,要有一段波折,一段虐心的不堪回首的往事,让她时常觉得内心像是缺少了什么,有种想流泪的冲动。

“ 夕阳落下磨房的身后,而且永远,永远,在天地的尽头,暗淡着,暗淡着的,是朦胧而连绵的群山 。”

07

阿德尔在诺维萨德巴格与世隔绝的豪宅中长大,一直目睹父亲捐钱帮助他人、建造学校,以为父亲是战斗英雄。可是一对父子的出现,让他渐渐地了解到父亲的真实恶行,原来父亲靠贩毒牟取暴利,是战争犯,不仅把原来的沙德巴格改造成了诺维萨德巴格,还把前来讨公道的吴拉姆的父亲——阿卜杜拉同父异母的弟弟残忍杀害。阿德尔在这件事后受到巨大打击,内心极度痛苦。但最终还是意识到自己将“将逐渐地,难以察觉地接受这个新的身份”,尽管在“此时此刻,它还像湿透的毛衣,让他感到刺痛”。

阿德尔的生活在父亲的安排下过得无忧无虑,按部就班,就像是呆在笼子里的小鸟,从不了解外面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黑暗,父亲在他心中是一个英雄。他是一个好父亲,但不是一个好人。

吴拉姆的出现,打破了阿德尔“囚笼”般无趣乏味的生活,两个孩子迅速建立了友谊,一起踢球,一起玩耍。这段短暂的友谊,是阿德尔最快乐的时光。可当这一切都失去后,阿德尔又将回到最初的生活,他只能学着忍受难以想象的东西。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拥有到不断失去的过程,有些东西走着走着就丢了,消失了。所谓的成长,无非就是世界观,不断的,崩塌重建的过程。

08

马科斯是来自希腊的整形外科医生。他的童年好友萨丽娅因被恶犬袭击而面部受伤,又接受了粗劣的整形手术被毁容。这也最终激励他成为整形外科医生,又带着萨丽娅的照片环游了世界,在全球的发展中国家做医疗志愿者。2002年,他在阿姆拉的邀请下前往了阿富汗帮助当地儿童,在这里与纳比相识。

马科斯和萨丽娅相识的时候,是十二岁。马科斯一开始对萨丽娅的态度是拒绝和排斥的,一再伤害萨丽娅的自尊,还好马科斯有一个严厉而强硬的母亲,让他不得不接受萨丽娅的丑陋容貌。就这样渐渐地两个小孩建立起了友谊,常常一起去海边玩,他们还用自制的相机拍下了马科斯人生中的第一张也是最重要的照片。

马科斯梦想着周游世界,终于离开母亲踏上了旅途,母亲并不支持。后来马科斯进了医学院,做了整形外科医生,帮助阿富汗当地的儿童,母亲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支持马科斯的事业,并为之自豪。常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诚然如此,可当我们真正明白这些深藏的爱时,已是物是人非。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应当且行且珍惜。

09

命运兜兜转转,总算不负每晚二十一次比斯敏俩的默念,六十年后,帕丽终于找到了心中缺失的那一份牵挂了。可是,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此时的阿卜杜拉已经不认识眼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己一辈子追寻的亲妹妹帕丽。

阿卜杜拉在巴基斯坦游历之后最终到了美国定居。他在那开了一家阿富汗餐厅,结婚成家后,有了一个女儿。阿卜杜拉给女儿取了和自己妹妹相同的名字,并常常给女儿讲自己和妹妹的故事。在妻子逝世之后,阿卜杜拉被诊断为阿兹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与妹妹重聚也没能认出她。只是隐约记着一个曲子:

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

待在纸树影子下

冥冥之中他们终会找到遗忘的另一句歌词,无法割舍的兄妹情,在梦中熟睡于苹果树下。

这段时间之神未被应允的相遇,回唱在群山之中……

九章,九座山峰之间的回唱,我被触动了九次。一切从此而始,在彼而终,跨越时间的兄妹情,苏维曼和纳比超越性别的感情,帕丽和妮拉复杂纠葛的母女关系,帕丽对子女的爱等等,这就是一个群山环绕的整个世界。在这里,讲述着铭记与遗忘,亲情与人性,声声诛心。

书里面塑造了很多的人物,没有主次之分,因为在别人的轨迹里,或许是配角,但在自己的轨迹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

相比于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中的故事更真实,人物刻画更细腻了。永远记得两个场景:巴巴江拉着小车,帕丽枕在哥哥腿上在小车上睡觉;帕丽到老年时期终于记起自己的童年,喊出那声“哥哥”时。

最后不知道如何结束,看到有人评价《天龙八部》的一句话, 有情皆苦,无人不怅。 用在这里恰当不过了。

文:Mr-木小易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