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的故事-意气青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8
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焦虑的时代,30岁还一事无成的年轻人比比皆是,二十多岁背负上房贷、车贷,每天上班发工资就要还贷款,自己又无法短时间内改变,所以近来“内卷”一词相当流行。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急躁,回望 历史 ,我们鸿门宴的主人公刘邦48岁高龄也是一事无成,其实每个人都是平凡人,都是在忍耐,坚持,勤奋中,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获得属于自己的一个完美人生。

透过远去的 历史 烟尘,让我们走近我们这部书的主人公---汉高祖刘邦,汉高祖是他留在 历史 上的谥号,是后世给他的尊称,在这背后是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

公元前256年,战国末年,楚国所属沛县丰邑阳里(今安徽丰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迎来了第三个儿子,父亲刘老太公(刘煓)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对于第三个儿子也没有什么特殊(司马迁史记里的超自然现象应该是不明显),就按照伯仲叔季的排序,给他取名季,刘季,也就是后来的汉高祖刘邦。

古代农民主要的工作就是种田,顺带养点鸡鸭猪鹅,刘季作为农民家里的小儿子,也要顺带去田里拔草,种苗,然而刘季却不喜欢这份又脏又累,还要忍受烈日的曝晒的工作,他喜欢豁达大度的侠客,除了经常和自己的好兄弟卢绾,樊哙,喝酒吃肉之外,也有自己心中的偶像---当时战国的四公子之一信陵君,于是史上最早追星族刘季带着对偶像的狂热,准备启程去魏国,可能是因为刘季是徒步追星,旅程时间有点久,走到魏国首都大梁就听说信陵君已经去世,可在不远的外黄有一个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刘季于是决定去拜访外黄县令张耳。

春日余晖,夕阳西下,年少的刘季,意气风发,从大梁归来,来到这个叫外黄的小县城,正值张耳招揽门客,门庭若市,来往的宾客络绎不绝。

此时正在县衙内的张耳刚刚送走一波宾客,正在厅堂内休息,只见门童匆匆前来禀报:“大人,丰县刘季求见!”张耳随口答道:“请进来吧!”不一会儿,门童带进来一位长相清秀,仪表不俗,身高八尺的青年,恭敬地向前行礼:“丰县刘季拜见张耳大人!” 张耳回礼,问道:“你是来做客的吗?”“正是!还望大人收留。”刘邦诚恳地回答道。“哦”张耳故意长长地哦了一声,“不知道壮士对方今天下有什么高见?”刘邦稍作思考回答道:“当今天下,兵连祸结,各国相互攻伐,战火连天,百姓不得安居乐业,大丈夫有抱负也难以施展,小人愿择明主,手提三尺宝剑干一番事业。”

张耳抬起头认真地打量着眼前的青年,言辞恳切,心想:“是呀,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碌碌无为,这不也是我所追求的吗?”于是站起身来,邀请刘季坐下:“好!刘老弟,咱们兄弟一起将来一定可以干出点事,也不负大丈夫九尺之躯!你权且住下,来日我们再谈!”

就这样20出头的刘邦和30多岁的张耳成为知己,每天一起喝酒,聊天,谈论天下,偶尔一起爬山,钓鱼,彼此相互熟悉,了解彼此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就这样刘季在张耳府上住了三个月,两个人成为了无所不谈的朋友,意气风发,此刻的他们也并不知道,世事将会如何变化,昔日的少年密友,来日的将成为青史留名的王侯,人生的友谊,也可以留存千古。

这天刘邦还在张耳府上,突然有人带信说刘季的大哥病了,刘老太公托人叫他回家,于是刘季拜别张耳,就回到了沛县。

回到家,刘季的大哥刘伯,已经病入膏肓,不久就去世了,作为家中男丁的刘季也需要承担家中的活计,但此时的刘季依旧不喜欢下地干活,刘老太公时不时的总是埋怨这个不务正业的儿子:“我们家好几辈子都是本本分分的庄稼人,只有好好种地才是正道呀!好好伺候庄稼,来年多打粮食,多换点钱银。以后好给你娶个媳妇,早日成个家!”,絮絮叨叨神态不输当今催婚家长的模样,每当此时刘季总是不耐烦地应付着,就牵着家里那只摇着笤帚一般尾巴的大黄狗,悻悻出门去。

此时的楚国在秦国的吞并之下已是岌岌可危,仕途上也没有什么机遇,此时的刘季也没有什么事干,最多也就是找自己的童年好友卢绾一起喝酒,樊哙偶尔会带一块狗肉下酒,侠义豪情,吹牛解闷,这样的日子,好不痛快。只是刘季没有什么合适的差事,空有一副英俊仪表,整天游手好闲,被人指指点点,刘季表面一点也不在乎,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内心也是无比煎熬,但是作为一个心高气傲、胸怀大志的人,无疑是痛苦的,然而世界上从来不缺乏痛苦,这个世界从来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改变,只会改变你,要么经不住打击,躺平之后随波逐流,要们就是奋起反击,用自己的聪明勤奋,战胜困境,实现人生理想。刘季还将在平凡中等待,命运从来不是可以预测的,不然这样下去的刘季,也将庸碌一生,消失在 历史 的长河中。

这天刘季正在樊哙的狗肉摊上看着樊哙娴熟的庖丁解狗,樊哙一边熟练地剁狗肉,一边津津有味地说着附近村镇近来的奇闻异事,突然街边有人大喊着:“打人啦 !打人啦!”刘季和樊哙急忙跟着人群,来到这四五个隔壁乡的壮汉正在殴打本乡的一个弱小农户,为首的是壮汉正是隔壁乡的豪强雍齿,起因是这位农民和雍齿家的农田相邻,因为边界划分起了争执,雍齿仗着人多,只想多占三分,刘季和樊哙赶到,正看到卢绾也在人群中,便了解了个中原委,刘季:“住手,这是谁在欺负人呀?”壮汉们猛然回头,看着眼前这个人,雍齿睥睨刘季:“哟呵,这是哪来的臭虫,敢拦你雍齿大爷的事!”“我乃丰沛刘季!”刘季喊道。雍齿根本不在乎谁是谁:“都给我打”。

几个大汉便朝这边涌来,把刘季踹翻在地,见状樊哙、卢绾也拿出不要命的劲头,进入殴打,终是寡不敌众,但是刘季、卢绾、樊哙这三个好汉是不能吃眼前亏的,三人狼狈逃走。刘季心里是不服气的,去找王陵,县里的王陵是大户,总有人找他帮着主持公道的,之后王陵出面,把刘季和雍齿叫到一起吃了顿饭,双方在王大哥的调解下“冰释前嫌”。经历这件事之后丰县的百姓,左邻右舍对刘季和他的小弟们的正义颇有好感,正所谓:“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