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资本划分的几种方法和意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2-19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对资本的这一区分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阐明了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并不是由他垫支的全部资本创造的,更不是由其中的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即工人的劳动力创造的,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使剩余价值理论更加完善和科学。

其次,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实程度。既然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此在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当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更不应同不变资本相比,而是应当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又叫资本主义剥削率,能准确地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最后,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及其历史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正是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再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的分割理论,这些对于研究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2个回答  2013-12-19
马克思在论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问题时,为了揭示作为资本的货币(即资本)和作为货币的货币(即单纯的货币)的区别,讨论了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流通的区别。简单商品流通的形式是W-G-W,资本流通的形式是G-W-G。它们的两个对立的流通阶段即买和卖,具有相反的次序,因而运动的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的媒介不同。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这两种不同的流通形式,表明隐藏在这种形式区别背后有经济内容上的区别,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第一,这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是追求能满足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交换价值本身。

第二,这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两极是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这一运动的内容体现着社会劳动的不同物质的变换。资本流通的两极是同质的货币,只有当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货币时才具有意义。因此,它的流通过程的完整形式应该是G-W-G′。而不能是G-W-G,其中G′=G+ΔG,ΔG是原预付货币额G的一个增加额,即剩余价值。

第三,这两种流通在运动限度上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是为了占有某种使用价值,因而其运动以满足某种需要为限度。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是获取交换价值,作为交换价值在量上总是相对有限的,其使命是通过量的增大以接近绝对的富,所以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最后,这两种流通中的价值运动情况不同。在简单商品流通场合,流通过程一结束,价值的运动也就消失了。在资本流通场合,价值运动永不消失,资本价值成为自动的主体,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增大自己,不断地自行增殖着。

总之,资本流通不同于简单商品流通的最本质特点在于:它能够发生价值增殖,并且是无止境的自行增殖,也正是这种价值自行增殖的运动,使货币变成了资本。马克思说:"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第3个回答  2015-05-01
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这两种不同的流通形式,表明隐藏在这种形式区别背后有经济内容上的区别,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第一,这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是追求能满足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交换价值本身.
第二,这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两极是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这一运动的内容体现着社会劳动的不同物质的变换.资本流通的两极是同质的货币,只有当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货币时才具有意义.因此,它的流通过程的完整形式应该是G-W-G′.而不能是G-W-G,其中G′=G+ΔG,ΔG是原预付货币额G的一个增加额,即剩余价值.
第三,这两种流通在运动限度上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是为了占有某种使用价值,因而其运动以满足某种需要为限度.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是获取交换价值,作为交换价值在量上总是相对有限的,其使命是通过量的增大以接近绝对的富,所以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最后,这两种流通中的价值运动情况不同.在简单商品流通场合,流通过程一结束,价值的运动也就消失了.在资本流通场合,价值运动永不消失,资本价值成为自动的主体,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增大自己,不断地自行增殖着.
总之,资本流通不同于简单商品流通的最本质特点在于:它能够发生价值增殖,并且是无止境的自行增殖,也正是这种价值自行增殖的运动,使货币变成了资本.马克思说:"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对资本的这一区分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阐明了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并不是由他垫支的全部资本创造的,更不是由其中的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即工人的劳动力创造的,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使剩余价值理论更加完善和科学.
其次,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实程度.既然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此在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当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更不应同不变资本相比,而是应当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又叫资本主义剥削率,能准确地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最后,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及其历史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正是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再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的分割理论,这些对于研究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4个回答  2015-05-21
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这两种不同的流通形式,表明隐藏在这种形式区别背后有经济内容上的区别,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第一,这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是追求能满足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交换价值本身.
第二,这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两极是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这一运动的内容体现着社会劳动的不同物质的变换.资本流通的两极是同质的货币,只有当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货币时才具有意义.因此,它的流通过程的完整形式应该是G-W-G′.而不能是G-W-G,其中G′=G+ΔG,ΔG是原预付货币额G的一个增加额,即剩余价值.
第三,这两种流通在运动限度上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是为了占有某种使用价值,因而其运动以满足某种需要为限度.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是获取交换价值,作为交换价值在量上总是相对有限的,其使命是通过量的增大以接近绝对的富,所以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最后,这两种流通中的价值运动情况不同.在简单商品流通场合,流通过程一结束,价值的运动也就消失了.在资本流通场合,价值运动永不消失,资本价值成为自动的主体,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增大自己,不断地自行增殖着.
总之,资本流通不同于简单商品流通的最本质特点在于:它能够发生价值增殖,并且是无止境的自行增殖,也正是这种价值自行增殖的运动,使货币变成了资本.马克思说:"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对资本的这一区分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阐明了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并不是由他垫支的全部资本创造的,更不是由其中的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即工人的劳动力创造的,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使剩余价值理论更加完善和科学.
其次,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实程度.既然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此在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当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更不应同不变资本相比,而是应当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又叫资本主义剥削率,能准确地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最后,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及其历史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正是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再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的分割理论,这些对于研究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5个回答  2015-05-04
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这两种不同的流通形式,表明隐藏在这种形式区别背后有经济内容上的区别,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第一,这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是追求能满足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交换价值本身.
第二,这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两极是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这一运动的内容体现着社会劳动的不同物质的变换.资本流通的两极是同质的货币,只有当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货币时才具有意义.因此,它的流通过程的完整形式应该是G-W-G′.而不能是G-W-G,其中G′=G+ΔG,ΔG是原预付货币额G的一个增加额,即剩余价值.
第三,这两种流通在运动限度上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是为了占有某种使用价值,因而其运动以满足某种需要为限度.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是获取交换价值,作为交换价值在量上总是相对有限的,其使命是通过量的增大以接近绝对的富,所以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最后,这两种流通中的价值运动情况不同.在简单商品流通场合,流通过程一结束,价值的运动也就消失了.在资本流通场合,价值运动永不消失,资本价值成为自动的主体,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增大自己,不断地自行增殖着.
总之,资本流通不同于简单商品流通的最本质特点在于:它能够发生价值增殖,并且是无止境的自行增殖,也正是这种价值自行增殖的运动,使货币变成了资本.马克思说:"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对资本的这一区分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阐明了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并不是由他垫支的全部资本创造的,更不是由其中的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即工人的劳动力创造的,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使剩余价值理论更加完善和科学.
其次,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实程度.既然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此在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当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更不应同不变资本相比,而是应当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又叫资本主义剥削率,能准确地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最后,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及其历史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正是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再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的分割理论,这些对于研究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