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秀,秀是优秀的秀我做皇帝,是上天颁发的奖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5

刘秀可是著名的谶语既得利益者。

当初他征昆阳、拔邯郸,跨州据土,带甲百万。巡视河北,走到中山有人劝他称帝,他说不,走到平棘,大家劝他,他还是不答应,走到鄗这个小地方,他太学宿舍同学强化来找他,为他献上一本《赤伏符》的书,这书上记载了一个神秘的预言:“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刘秀一看,原来是老天爷都催我当皇帝呢,于是就在这个县城的千秋亭里登基称帝了。

在告天的祭文里他说得还很委屈,大家劝了我几次,我本来不想当,但“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上天的意思说得这么直白,我也就只能不好意思了。

刘秀看到这本书这么兴奋,似乎刚刚知道一样,但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他早就知道他的名字出现在谶语上了啊。

在《后汉书·邓晨传》里,王莽末年的时候,刘秀和哥哥在宛城听一群人谈论“刘秀当为天子”这样的话,大家都在猜这个刘秀是谁,有人就说是不是国师刘秀?刘秀接茬说:“你怎么知道不是我呢?”结果,引来一群哂笑。

这说明至少在王莽的时候,刘秀就知道这个谶语了,但可惜的是并没有人信是他,而认为是国师刘秀。

而这个国师刘秀实际上原名叫刘歆,他在东汉的建平元年改名为刘秀。

这时候他还是光禄寺大夫。

关于他改名的原因,《汉书》和《资治通鉴》都没有提。

但是东汉的应劭注解说,就是因为刘歆当时看到了《赤伏符》这本书,于是就决定给自己改名为刘秀,目的就是借壳上市。

也就是说刘秀当为天子这句话,在东汉的时候就有了。

偏巧的是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在距离洛阳五百里之外陈留县,县令第三个儿子出生了。

因为该县出现了一禾九穗的祥瑞,这个县令就给孩子取名为秀,他也是汉室宗亲,也姓刘——刘秀这个商标就这样被注册了。

这么说有点邪乎,有学者考证,刘歆这时候改名为刘秀,实则是因为汉哀帝这一年登基,汉哀帝名刘欣,刘欣和刘歆同音,所以他才要改名为刘秀,跟《赤伏符》没有关系。

但是后来王莽登基建立新朝,刘歆(这时候应该叫刘秀)也被王莽封为国师。但刘歆是经过上天暗示的人,他的理想可是当皇帝。事实证明这是一场误会,刘歆最终被处死——封建迷信真的害死人啊。

刘歆的一个粉丝方士西门君惠却坚决相信刘秀必当为天子,一直到最后被押到刑场,他还在宣传“刘秀真汝注也。”

这就有一个问题,他难道不知道刘歆这完了吗?给围观群众宣传这个,那不是自欺欺人吗?

当然不是,西门君惠之所以这么大力宣传,是因为他信的是“刘氏复兴”

其实西门君惠最早策反王莽的卫将军王涉的时候,他说的是:“星孛扫宫室,刘氏当复兴,国师公姓名是也”——就是说彗星扫过,刘氏当复兴,然后他才说刘歆便是应谶之人。

刘氏复兴——这才是当时的主流论调。

因为王莽当了皇帝天天作死,不是瞎改革,就是乱折腾。大家就自然怀念之前的汉朝,当时各种传言都是汉室复兴,刘氏再次执掌天下。

各路起义军打得都是刘家的旗号,绿林军拥立的是刘玄、赤眉军找了牧童刘盆子拥立称帝,隗嚣起兵打的旗号也是“兴复刘宗”,四川的公孙述刚开始的还找人打扮成汉朝的使者委任他为辅汉将军,王朗在邯郸称帝连名字都改成了刘子舆——“十余年间,外内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而同辞。”

这些人不谋而合打着刘家的旗号,可见当时人气之旺,但这些人只是用了一个刘字,却不提刘秀这个名字。

其实国师公刘歆也未必信刘秀当为天子,当王涉说要拥立他的时候,刘歆却说要”东降南阳天子“——史书故意这么记一笔,造成一种神秘感,因为刘秀就是南阳人,让大家以为刘歆说的就是他。实际上,如果刘歆真的这么说,这个南阳天子指的也应该是绿林军拥戴的更始帝刘玄,刘秀还只他手下的一个将领,而且他的哥哥兄长刘演各方面都比他威信高,怎么也该不到他。

刘歆本人认同的也是刘字,而不是刘秀这个名字。

还有一点,后来更始帝刘玄猜忌功臣,担心他们抢夺自己的位置,先杀的是刘秀哥哥刘演,倘若他知道这个谶语,恐怕早就对刘秀动手了。

那么,如此说来,“刘秀当为天子”是光武帝委托舍友编出来骗人的鬼话?

这么说就太武断了,我以为这个说法是有的,只不过这个说法是对“刘氏复兴”的一个补充。

既然刘氏要复兴,那么自然刘家的人要做天子。

刘家什么样的人做天子?

刘家俊秀之辈!

所谓天选者刘秀并不是确指一个人,而是刘家俊秀之辈当为天子,因为汉室复兴,自然刘家俊秀绝伦之人要做天子了。

后来随口说成了刘秀为天子,大家也都知道这个秀是优秀的秀,不是刘秀的秀,所以都没有当回事。

偏偏光武大帝真的就名刘秀,根据幸存者偏差的逻辑,大家自然就把此刘秀当成了彼刘秀。

再加上刘秀本人的刻意渲染,伪造《赤伏符》这样的书来造舆论了,大家就都忘了刘秀原来的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