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在文言文里一般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1. 田真兄弟文言文中明日和所以是什么意思

《田真兄弟》文言文中没有“明日”和“所以”两个词。

田真兄弟

【原文】

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均,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翌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愕,谓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故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和睦如初。

【译文】

京城有田真兄弟三人,(他们)共同商议着分割财产。他们把生活资产都平均分了,只有堂前的一棵紫荆树,(兄弟三人)共同商议想要(把树)锯成三片。第二天准备砍树,那棵树马上就枯萎死亡,形状像被火燃烧过一样。田真前往看到了树,非常惊讶,对众位兄弟说:“树本来是同根的,听到要砍断分开,所以枯死了,这样我们反而比不上树木了。”田真的两个兄弟都不禁悲伤得难以控制,不再分解树了。树听到声音后枝叶繁茂。兄弟三人相互被感动了,就和睦得像当初一样了。

【注释】

1、京兆:京城地区。

2、生资:生活资产。

3、皆:都。

4、唯:只有。

5、破:使之破为。

6、就:开始。

7、即:立即;立刻。

8、状:形状;状态。

9、然:通假字,同“燃”,燃烧。

10、愕:惊讶。

11、诸:众;

12、斫(zhuó):砍。

13、胜:承受;控制。

14、憔悴:枯死。

15、故:所以。

16、解:分解。

17、其:他家的。

18、堂:门。

19、株:棵。

20、应:相应。

21、胜:承受。

22、孝门:此指孝顺父母、兄弟和睦之家。

2. 日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你说的是不是这一首古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法梗瘁妓诓幻搭潍但璃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赏析 赏析 据傅藻《东坡纪年录》,此文作于元丰元年(1078),时苏轼任徐州知州。

文章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而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

文章譬喻生动,说理深入浅出。 这篇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是有苏轼亲身体验在内的。

对于探求真理和钻研学问的艰苦历程,苏轼自己是过来人,所以谈起来格外亲切有味。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

首先,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只是靠打听别人,随便相信别人,就一定不会深入,不仅失于片面,而且还容易犯错误。如果只凭主观瞎猜,危害性就更大。

其次,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专靠外力是无济于事的。探求真理,钻研学问的内因,就是靠自己学习,不能只捡别人的现成果实。

还有第三点,所谓学习,不能只空谈理论,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实学,要受过实际锻炼。尽管苏轼说,有一天"道"会不用你去求而主动地来找你,实际上他却正是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你要不下苦功夫,”道”是不会来找你的。

这些道理,在今天看来,还是正确的,对我们是有用的,值得借鉴的。

3. 旦日和明日的区分文言文中旦日和明日有何区别

旦日:第二天的意思。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旦日响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古人在当时用语为旦日。)

明日

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明日徐公来。——《战国策·齐策》

明日造朝。——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论语.微子:《明日,子路行以告。》

亦作明天。

(用‘枕戈待旦’,‘通宵达旦’,‘明日复明日’做成语,各有各的用途。都是表示次日的意思。)

4. “何”在文言文中一般什么意思

何字的含义

⑴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⑵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却看妻子悉何在。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⑷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③作计何不量!

⑸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