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纺织史的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棉纺织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横跨农业和工业两大生产领域,涉及棉花生产、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成衣和终端消费等多个环节,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中国棉纺织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战略分析报告前瞻》部分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棉纺织行业高速发展。截止2011年,我国环锭纺、转杯纺和织机的数量分别达到1.2亿、232万头和126万台,纺纱生产能力更是达到了全球总产量的50%。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786.5亿元,同比增长26.8%。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棉纺织大国地位。虽然棉纺织行业高速发展,但是其头顶的“三座大山”正越来越重,高速发展的棉纺织行业亟待减负。
从国内供给看,我国的棉花种植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以及新疆产区,其中新疆产区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5%,黄河流域产区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5%,长江流域约占10%。
棉花的种植区域过于集中,给棉纺织行业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由于棉花的产量与质量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棉花种植过于集中,相当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某年气候条件不利,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那么会全国棉纺织行业都会受到极大影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10年前后,由于受极端天气影响,新疆产区棉花产量受到较大影响,全国棉纺织行业顿时一片哀嚎。
虽然我国现有三大棉花产区,然而仅有新疆产区的棉花种植形成一定规模,其他产区的种植分散,缺乏统一规划,受上年价格因素影响较大,种植面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棉农的意愿,不利于棉纺织行业的整体稳定。
在进口方面,我国棉花进口采用配额制度。根据WTO协定,我国每年配额进口89.4万吨棉花,实施1%的优惠关税;配额以外的进口棉花,征收5%—40%的滑准税。滑准税的征收,相当于为进口棉价设置了底限,其目的在于减少进口棉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冲击,确保棉农收益。然而,由于中国棉产量与纺织业需求之间有近300万吨的缺口,这就意味着无论棉价高低,都有逾200万吨棉花刚性需求通过缴纳高昂的滑准税进口。
配额制、滑准税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企业利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源配置,造成了中国棉纺织行业成本偏高。澳洲棉花18000元/吨,印度棉花16000多元/吨,但是碍于配额制度,企业不能自主进口,而中国新棉要21400元才能买到同等质量的棉花。
分析认为,要解决棉花产量供不应求的现状,首先应该加大内部供给,从棉花种植入手,增加国内棉花产量。我国幅员辽阔,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能够有效的降低风险。尤其是长江、黄河流域两大产区,需要尽快将棉花种植规模化、规范化,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棉花种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