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乡镇的名胜古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建在五指山冲咀头下,坐东朝西。相传此寺建于元朝至正年间(约1350年左右)。《鄞县通志》载,清朝康熙年间修建一次,乾隆四十三年重修一次。建有正殿三间,山门三间,左右厢房十间,偏房五间,占地约1.2亩。内供铁佛一尊,系铜头铜手铁身浇铸而成,有“大元20年铸”字样。
1998年10月,清戒法师(又名照波,原名石海波)来铁佛寺,决心重新修建寺院,相继买来村民居住的大殿等寺产,计币陆万余元。随后清戒法师为保护古迹,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修旧复旧,浇铸铁佛三尊,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二旁阿难和迦叶二个侍者。已建三圣殿(楼上)三楼、观音殿等。原鄞县宗教事务局2001年批准,2002年5月20日颁发证书:鄞州民族宗教事务局《保留宗教活动场所证》宗场保证字(鄞224)号,负责人为清戒。
据查证,该寺曾是《三字经》作者王应麟的家庙,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与内家拳颇有渊源,内家拳第十三代传人夏宝峰多次来寺论拳、寻根。
1)佛像材料独特。铁佛寺的佛像别出心裁,用铁来铸造。造佛材料多采用泥塑、木雕和铜,这种铁佛像在全国范围内相当少见。据记载,寺内铁佛为坐着的释迦牟尼,高约3米,头部和手部均为铁铸造。
(2)文化渊源长。七百年的铁佛寺与浙东文化渊源流长,铁佛寺原为宋代名儒王应麟家庙,因此它拥有了在文化上可以彰显的历史印记。王氏后人后来把家庙赠与本真和尚,又有一代武学大师王征南隐居于此,武影婆娑,拳声朗朗,文武双具,是历史上四明内家拳的一个重要发源地。沧海桑田,翻开铁佛寺几百年前留下残石碎骸,呈现的却是惊人的传奇。 阿育王寺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自创建迄今,历1724年。历千余年而幸存的阿育王寺至今保存较为完整。且建筑规模宏大,集我国古代堪与学、建筑艺术学于一炉,是我国古代佛教建筑中的精品。至今,在古育王遗址中,仍保留有当年涌现岩、袈裟石、乌石奥等遗迹。寺内仍保存着大批的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这在全国同时代、同类型的建筑中实属罕见。
阿育王寺占地面积12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拥有殿、堂、楼、阁、轩、院、寮室30余幢(旧说666间)。阿育王寺在科学选址和建筑设计上集我国古代堪与学、建筑艺术学之大成,寺之后后面为鄮山主峰,左为育王山,面对玉几山,右是峡谷,直通宝幢。从宝幢望之,寺在山奥之底;从沙堰(玉几山西麓)望之,则深藏于峰峦之中,有世外桃源之感。加之山秀林茂,翠岗蜿蜒,群陵起伏,世称为“八吉祥六殊胜地”洵非虚言。
全寺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为中心,左右翼分。左有305间,右为361间,其形如凤凰展翅,气势壮丽。大群房屋之中以三大殿最为雄巍,皆重甍飞檐,雕梁画栋,四角和鸾,朝夕玲珑。其中舍利殿尤为三殿之最,上盖琉璃之瓦,内陈五彩宝藏。内外相映,金碧辉煌。矗立于东、西两侧的仿楼阁式砖木结构的元塔,互相呼应,与整个古建筑群相互烘托,浑然一体。全寺形状,自上望之,堪称梵王之宫,自远望之,信是建筑之丛,既比连而有参差,亦密集而复疏散。比连密集之处,围墙高耸,疏散之所,回廊互通。雨不湿履,晴则遮风。亦幽亦显,有低有隆。可以避夏,可以御冬。是朝佛之胜地,亦游客之所踵。 遗存于寺内的历代碑碣、石雕、匾额、楹联、玉器、瓷器、字画等是千年古刹的实物例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阿育王寺自创始迄今,历1700余年,期间朝代四易,寺宇屡遭劫难、几经兴衰。至今,寺内仍保留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碑碣,石雕、匾额、楹联等文物。由于阿育王寺藏有举瞩目的舍利宝塔而闻名遐迩。历代帝王对其推重备至,文人墨客来寺瞻仰者络绎不绝。他们挥毫泼墨、题词镌碑,流传后世。至今,遗存于寺内的唐、宋、元、明、清历代碑碣石刻计六十余通,匾额楹联比比皆是。其中不乏精品的有唐书法家范的书“阿育王寺常住田碑”,高2.8米,宽1.3,正文2060字,全文叙述阿育王寺在南朝元嘉二年奉诏立“常住田”以及梁武帝准许免其田赋的前因后果。全文掺以玄妙的禅说夹叙夹议,字迹圆润而遒功,点划多姿。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谓:“唐朝中更丧乱,传笔法者唯明州布衣范的,洛阳少师两家,范的如明驼舒步,举止轩昂”。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卑唐第十二》称:“范的《阿育王寺碑》亦有南朝茂密之意。”该碑在近几年出版的上海《书法》杂志上,被列为“全国百块唐碑”之列。宋苏轼撰并书的“宸奎阁碑铭”,高3米,宽1.45米,全文约700字,记述该寺方丈大觉怀琏禅师受宋仁宗赐亲书“颂诗”十七首事。该碑作为苏东坡留在浙东唯一的文情墨缘的实物,更有其宝贵的文史价值。宋张九成(绍兴年间状元)书妙喜泉铭,用笔率直奔放,点画劲重、圆厚,不囿于规,是一副很有特色的书法佳口若悬河。嵌于舍利殿壁上的四块唐代石雕护法神在主体风格上承袭了我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传统、雕刻精髓,形态逼真,反映了唐代高超的工艺水平。法堂左右壁上的十六五子画像石刻于清乾隆年间,画像为唐贯休和尚所绘,每方刻有乾隆循题诗,并重新定法号及位次。十六五子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藏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佛国罕宝的舍利殿内至今还悬挂着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的御书“佛顶光明之塔”。殿外屋顶“妙胜之殿”为宋孝宗御书。大雄宝殿檐下有“觉行俱圆”四字横匾,为清乾隆御笔。
今藏经楼的三部经书:《龙藏》雍正十一年开雕,清乾隆三年完成,共7239卷。《绩砂藏》刻于民国年间,共6362卷。《旧续藏》为日本藏经院所编,商务印书馆之影印本,成于清咸丰年间共7144卷,具有较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寺内现保留有宋、元、明、清的玉器、瓷器、铜器、字画等文物101件,其中三级以上的计44件(经宁波市文物鉴定小组鉴定并已登记入册)。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为其它寺宇所罕见。特别是寺内所藏的佛祖真身舍利子,具有非常高的佛教方面的价值,具有一般寺院所不具有的资源稀缺性。 早在南宋嘉熙元年,宋理宗就把阿育王寺列为“天下五山十刹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册封天下名寺,诏定阿育王寺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恢宏可见其一斑。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阿育王寺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东传的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阿育王寺与国外的交往源远流长,唐代是与日本佛教广泛接触的肇事时代。其时,处于水陆交通要道的鄮县(今鄞州)是对外来往的一个重要港口。唐代佛教中心在长安,明州(鄮县县治所在地)成了日僧从南路入唐和返日的落脚点,使鄞州佛教与日僧有了接触交流的机会。唐玄宗天宝二年,著名高僧鉴真受日本高僧邀请,东渡日本弘扬律宗,其中第三、五次在宁波海面遇难,曾与日僧荣睿、普照一行留住阿育王寺舍利单内,并在浙东一带弘传律宗,直至第六次东渡成功。今阿育王寺舍利单内仍保留有舍利单、鉴真纪念堂、亭等纪念建筑。
入宋,对外佛教的交往到达了甚盛时期,日本高僧重源为吸收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自乾道四年(1168年)起专程二次入明州,在阿育王寺内学习唐式建筑,学成返日后从日本周防国(今日本山口县)运大批木材帮助营筑阿育王寺舍利殿,归国后主持日本著名建筑东大寺的迁健,成为在日本推广唐式建筑的始祖。高丽国(今朝国)僧人宝云义通(927—988)于后晋天福年间到中国求法,他学求台宗,行归净土,对后世影响甚大。学成后在鄞州阿育王山一带弘扬教观20年,死后葬于阿育王山。日本临济宗开山祖师荣西,南宋时二度入鄞求法,访阿育王寺,天童寺等习临济宗,返日后,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的开祖。
此外,元末时在中国游历学习的140余位日僧中,其中有不少都到阿育王寺,参拜过月江印长老。阿育王寺成为古代中国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近段时间来,前来参拜的日本,韩国的佛教和文化界人士络绎不绝,年平均达万余人次。本寺住持亦多应邀赴日、韩参拜、传经。特别是江泽民同志曾亲度育王寺参观,更显该寺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