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课本的蒙学的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9

宋代朱熹编的《小学》是最受理学家推崇的一本蒙学伦理书。全书辑录“古圣先贤”的嘉言善行,组成内、外两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门,外篇包括“嘉言”、“善行”两门。因说理深奥,多引古礼,不谐时俗而多难字,在实际的蒙学中流传不广。宋代程若庸的《性理字训》是以浅近的语言介绍朱熹理学的通俗读本。明代朱升曾把它与方逢辰的《名物蒙求》、陈栎的《历代蒙求》、黄继善的《史学提要》合刊,称“小四书”。
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分别编写的《小儿语》《续小儿语》是明清时期广泛流行的蒙学伦理课本。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是以学规、学则形式进行封建伦理教育的课本,全书对《论语》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那句话,用三言韵语进行通俗解释,共1080字,好懂易诵,清代中叶以后在蒙学中曾广为流传。
其他如宋代吕祖谦的《少仪外传》、宋代吕本中的《童蒙训》,以及《昔时贤文》、《圣谕广训》等也属于这一类。 清代王相编的 《女四书》(包括汉班昭的《女诫》、唐宋若莘的 《女论语》、 明成祖后徐氏的《内训》和王相母刘氏的《女范捷录》)以及女儿经,则是供女童诵读,进行三从四德教育的伦理课本。
以社会、自然常识教育为主的知识性课本这类课本滥觞于唐代的《兔园册》,创始于李翰的《蒙求》,最后发展为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幼学琼林》。
《兔园册》,亦作《兔园策》或《兔园册府》,书佚,现仅存半篇序文。据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为唐杜嗣先著,30卷。另据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为唐虞世南著,10卷。五代时乡村学塾颇多采用。
《蒙求》,亦称《李氏蒙求》据《四库全书提要》为五代后晋李瀚所著。近人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中总结前人研究成果, 认为当是唐代李翰所作 书名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之义。全书以历史典故为主要内容,每句四字,上下两句成对偶,各讲一个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的故事,如“匡衡凿壁,孙敬闭户,孙康映雪,车允聚萤”。宋以后广泛流传,“举世诵之”,还曾远传到朝鲜、日本。后世陆续出现的各种《蒙求》和同类读物,如《十七史蒙求》《广蒙求》、《叙古蒙求》、《春秋蒙求》、《历代蒙求》、《名物蒙求》等等,在体例上或内容上都师法李翰的《蒙求》。《三字经》、《龙文鞭影》、《幼学琼林》中许多内容也取材于李翰的《蒙求》。
《幼学琼林》是介绍成语典故的蒙书,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明末程登吉原编,清邹圣脉增补注释后,改名《幼学琼林》,简称《幼学》,共四卷,按内容分成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花木等30多类,编为两两相对的骈语,如“战胜而回谓之‘凯旋’,战败而走谓之‘奔北’”;“‘管中窥豹’,所见不多;‘坐井观天’,见识不广”。此书清代曾风行全国。
以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故事读本 宋代胡继宗编的《书言故事》是此类课本较早的一本,以介绍常用的典故、成语的出处为主。元代虞韶编,经后人多次修订的《日记故事》,则是以介绍历史人物故事为主的课本。 书中有不少以儿童为主人公的小故事, 如“称象”、“司马光破瓮救小儿”以及“灌水浮球”等,颇能启发儿童智慧。现存最早的明嘉靖刊本《日记故事》,上半截为插图,下半截为浅显的文字。这种配合故事附插图的编法,对近代蒙书的编写很有影响。
明代萧良友编的《蒙养故事》是用韵语编撰的故事书,经杨臣诤增订改名为《龙文鞭影》,分上、下两卷。“龙文,良马也,见鞭则疾驰,不俟驱策”,喻此书能使儿童自觉学习,迅速掌握知识。清代李晖吉、徐曾续编《龙文鞭影二集》。
明代陶赞廷编用白话解说的《蒙养图说》,清代丁有美编的《童蒙观鉴》,清代刊本《二十四孝图说》等,则是以封建伦常故事为主的蒙学故事读本。
用以陶冶儿童性情的诗歌读本 古代蒙学教育十分重视用咏歌古诗“以养其性情”。唐宋以后,诗歌成了蒙学教学中固定的教学内容。唐胡曾的《咏史诗》是较早为学童编写的诗歌集,包括一百余首以历史为题材的七言绝句,流传于五代至宋后与《千字文》、《蒙求》合注刻印,称《释文三注》,并传至日本,复刊称《明本排字增广附音释文三注》。
宋以后在蒙学中流传较广的是《神童诗》、《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神童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属低劣, 开头一首就宣扬“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提倡,曾长期在蒙学中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