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论文 免费硕士博士论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6-20
当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幼儿教师的职业人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所具备的基本人品和资格以及基本的精神面貌,是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理想情操、兴趣需要、为人处世、从教为师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品格。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以其真实内在的自我品质和精神面貌呈现在幼儿面前,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吸引和塑造着幼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教育影响力。

  儿童在幼儿时期并不一定要学会多少知识,而更多的是行为的养成和人格的形成。此时,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他们的游戏、学习、生活都由教师指导、管理和培养。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教师的威信是父母和社会其他成员远远无法与之相比较的。他们总是习惯于模仿教师的言行,并把自己的言行同教师的言行相比较、鉴别,由此判断自己的言行。

  可以看出,在幼儿人格萌芽、形成和逐步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人格始终是一种“无言之教”。它作为一种自觉的非权力性、非强制性的教育影响力,制约着幼儿道德信念体系的形成和道德行为模式的建立。因此要培养人格健全的儿童,必须加强幼儿教师的自身修养,使之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当代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有创造精神的儿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幼儿教师要争做创造型的教师。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首先要深深地热爱、甚至迷恋教学工作,只有保持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灵感才会闪现,创造性思维才能发挥作用。其次,创造型教师应多参与充满不确定性、高挑战性的活动,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而不是借助外力来达到目标。第三,顽强的意志也是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要将创新过程进行下去,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是不行的,古人云,“立大事者,不惟有超常之才,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成功的教师应该是研究型的教师。”这一观点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要成就大批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必须要使其具备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同时,教师要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也是重要素质之一。教师要运用科研方法、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并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理论服务于教学实际;同时要不断调查研究教学过程,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并将其中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以指导实践。反之,如果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必将导致思想僵化、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教学能力下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此外,随着教育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未来的教学工作与宏观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的联系必然更加密切,教师必须研究宏观教育规律和经济发展趋势,只有具备这一素质,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展开,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教师囿于其中,怎样合理调整心态,积极地适应环境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教师要善于根据所在幼儿园的客观条件、管理模式、幼儿状况和人际关系等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理习惯,保持自身与园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力求教育效果与自身发展达到最优化;特别是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的教师更要主动学习,充实自我,适应时代要求。

  幼儿教师的成长过程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仅要适应坦途的挑战,更要适应挫折的打击。良好的耐受挫折的能力,是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幼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挫折,关键问题是怎样面对挫折。首先,幼儿教师应正视现实、淡泊名利,要看到这一职业的崇高和无可替代性,保持心理平衡。其次,如果遇到挫折应选择合理的方式宣泄,或是向他人倾诉,或是求助于心理医生的疏导,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化生活来转移情绪,如打球、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等,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最后,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建构一套客观的认知评价体系,不因他人褒贬而或喜或悲,始终以一种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四)广泛的兴趣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兴趣是个人对客观事物选择性的态度,是由客观事物的意义引起良好的情绪色彩的结果。随着现代化脚步的加快,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儿童的兴趣范围越来越广,所提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刻。这对幼儿教师的知识储备有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专业素质过硬,还要了解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要有广阔而浓厚的求知兴趣和虚心好学的态度,不仅要向书本学,还要向儿童学习。

  幼儿教师广泛的兴趣不仅要表现在不断地丰富自己上,更要表现在对幼儿的关注上,表现在积极地探索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幼儿的需要和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上。幼儿教师要想深入了解儿童,为儿童所拥护,还要具备一颗“不老的童心”,真正地体会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了解儿童的内心体验和行为方式,做到因人施教。

  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儿童的某些行为往往使教师感到困惑不解,这主要是教师形成了成人式的习惯化的以自我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改变这一点,要求教师一切从幼儿实际出发,把以教师自我为核心的参照系转到以幼儿为核心的参照系上来。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唤起自己的童心,召回自己儿童式的好奇、天真与敏感,与幼儿共同享受快乐与忧愁,将会把教育引入意想不到的佳境。

  (五)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豁达的胸怀

  社会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对于个人在社会中的成长、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教育行业中,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对教师来讲,人际关系主要指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最佳心理状态形成的基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走进教室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也就势必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和心理状态。《华记》云:“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幼儿只有信任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朋友,才容易相信老师所传之“道”。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具备爱心和同情心,宽容、豁达,乐于接纳幼儿,不仅接受孩子们的长处和优点,还要能容忍、接受他们的不足和缺陷。教师所面对的群体除了幼儿之外还有领导、同事和幼儿家长等,如何协调好与这三者的关系,也是保持良好工作氛围的关键。在工作中教师之间难免会有磨擦和分歧,对这些分歧应持一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一切从幼儿的健康发展出发,站在解决问题的立场上处理事情,而不是激化矛盾,甚至耿耿于怀。凡事存一颗宽容之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宽容实际上就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是丰厚文化底蕴和良好修养的体现。宽容并不等于懦弱,它是一种超然的大智若愚,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更好地促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