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学习力与战略生产力的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26
当今时代是一个战略时代。战略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一个最具有活力和决定意义的主题词。今天的中国正处在这样的一个战略时代,正处在一个国家丈化战略博弈空前激烈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时代,中国该有怎样的国家文化战略?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纪命题。
一、文化战略发展的基本战略关系
1.一个国家的文化战略是由它的外部性关系和内部性关系建构的。由于国家战略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一个具有国家参照系统的战略,也就是说,都是相对于其他国家、以其他国家为战略对象的战略,因此,既有的国际文化战略秩序构成及其运动状况,以及本国在这个国际文化战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这对于一个国家文化战略的选择、构成与发展就具有特别重要的规定性。没有这样的国际文化战略系统参照,无所谓国家文化战略。
国际文化战略秩序是国家和国家集团问文化战略竞争和战略博弈的结果,是指在一定的国际环境下所表现如来的、呈相对稳定状态的国家问在世界文化事务中的发言权、话语权和主导权的国际文化权力关系。国际上一切国家文化战略的制定都是依据自己在这种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来决定的,直接体现于对世界文化秩序建构主导权的争夺与控制。
2.由于一个国家文化战略选择的任何变动都会给其他国家、地区乃至世界的文化战略格局带来更大的变动,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战略选择、尤其是大国文化战略的发展走向都将深刻地影响到其他国家 的文化战略利益,因而必然的构成文化战略发展运动中的“战略困境”,这在地区文化战略竞争和大国文化战略竞争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所谓外部性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战略与其他国家乃至世界的文化战略关系,如何对待和处理文化战略的外部性关系,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战略选择都无法回避的战略问题。
3.国家战略是一个系统,文化战略是这个系统构成中的一部分。
国家文化战略运动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战略自身各个部分历史运动的战略构成关系,这是规定一个国家的文化战略之所以是这个国家文化战略而不是其他国家的文化战略的内部性。这种内部性是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性决定的。没有这样一个内在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无所谓这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国家文化战略的内部性规定决定了国家文化战略发展的个性及其与他国的战略差异性。国家文化战略运动的外部性和内部性构成了整个文化战略发展的正负两极,所有关于文化战略发展的结果都是由这正负两极的对撞产生的运动态。如何处理文化战略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战略关系,是一切文化战略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4.战略是一种长远的根本利益主张。
规划是战略的实施形态和组织文本。由于任何战略都是基于维护还是改变现状的目的,必然的造成原有的文化秩序的变动与重组,从而再建一个社会文化秩序的合理性。一个文化规划应该正式的体现和阐明一个社会合理的文化秩序。文化发展战略就是要为这样一个文化秩序的建立提供全部合法性与台理性依据。文化发展规划只有建立在文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
二、中国文化战略的世界关系
1.中国文化战略的世界关系是中国文化战略发展中最主要的外部关系,影响和规定了中国文化战略的世界认识、世界态度和立场。
2.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影响中国文化战略发展的未来走向和战略因素,至少有三个主要方面:欧盟、东亚和美国,充分研究上述三个地缘政治板块及其文化战略态势对中国文化战略发展构成的影响。是建构未来中国文化战略发展理论和框架必须的参照系。
3.中国文化战略是在“中国崛起”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下提出来的。
4.中美关系是中国文化战略发展最核心的世界关系。
5.今天中国文化战略的世界关系是从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开始建构的。
在此之前,中国文化战略的世界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解构性的,这与当时中国的战略目标相一致。改革开放,重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成为中国战略发展的主题,自然也成为中国文化战略发展的主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关系,而且也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关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当代中国战略与世界关系的分界线。它的一个最为显著的关系变化就是改变了中国战略与世界战略力量及其秩序关系的重组。
三、中国文化产业的立场
1.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战略创新的产物,是当前中国文化战略发展最重要的形态和最重要的战略思想。
中国有文化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也还存在文化产业。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文化产业生命存在的空间形态的“文化市场”也还存在,但是,市场并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作为具体的文化产业机构——文化企业并不拥有市场主体身份,文化产业只是文化事业存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企业单位事业化管理”集中凸现了“中国式”文化产业的身份属性。单一的文化产业投资结构和主体构成,现实地规定了文化产业在整个国家文化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附属地位与身份。在这样一种生命形态中,文化产业所体现的是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关系。政府把一切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与分配也都纳入到了计划经济体制。这最终导致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长期停滞不前,从而使得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战略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和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战略选择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度的创新建构,必然提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制度革命和制度创新要求,从而导致中国国家文化战略的调整与转移。
中共十六大,第一次在党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政治主张,并且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看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多样化的重要途径。这就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和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三位一体的战略架构。文化产业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制度性建构而被写进了党的政治决议、国家战略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
3.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及各项公民权利的彰显,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以及正在全面推行的文化体制改革,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正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那就是公民文化权益和权利的全面保障和全面落实的新时代。
4.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被重视,能够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甚至能够被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至少有两个具有关键意义的因素:一是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财富创造形态;二是文化产业不只是改变了财富的创造方式,而且还改变了人们如何改变自己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赞的方式,包括精神表达方式和精神传播方式,改变了整个现代社会的精神世界的空间结构,因而具有一种物质性创造所不具备的一种深刻的解构和建构现代精神世界空问的无形力量。
5.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相互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被迅速的重组,而“文化霸权主义”、“国家文化安全”等也由于深刻地反映了在这一过程中的文化不平等关系,揭示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超越了文化交流和文明交融的“文明冲突”,威胁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生存与文化发展的现实危机性而成为新的主流词汇。
6.文化产业是因其文化产品的主体功能界定的。
文化产业就是精神食粮的生产系统和服务系统,因此,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要为目的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功能和核心功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应该是以文化精神消费品为主导,而不是以投资品为主导。中围需要一大批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主体,但首先是培育和发展一大批文化战略投资主体,一大批具有文化再生产能力的战略投资主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再生产能力,而是那种能够改变中国在国际精神文化秩序结构、建构具有显著中国话语权和社会文化秩序的核心战略能力,这应当成为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战略投资主体普遍的战略追求和制度设计。
7.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向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服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文化战略底线。
因此,应当确立以文化消费晶为主导来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方向这一基本战略准则,并以此来选择和制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正是由于文化产业具有改变现存文化秩序与建构精神世界的价值与功能,因此,当文化产业现代发展的成熟性程度以及他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处的地位以及所发挥的文化作用和影响的程度,将直接构成了一个国家国民文化精神和国家文化形象关键要素的时候,文化产业的现代发展就具有战略意义和战略价值,具有战略资源价值。开发这种战略资源、控制这种战略资源并且在全球垄断这种战略资源也就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重要内容。
8.文化产业有两种基本发展道路。
一种是“经济化”的“单边发展”的非均衡发展道路,一种是“社会化”的“多边发展”的均衡发展道路。前者以单一的市场为导向,以纯粹的GDP为衡量标准,把文化产业完全视作经济发展的一个部类纳入经济战略的发展轨道,以经济发展的指标要求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后者以多元的价值建设为导向,以复合的文明发展为衡量标准,把文化产业界定为文化发展的载体形态纳入文化战略的发展轨道.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以价值目标的要求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文明质量。转变文化产业单边发展模式,从以单一的市场发展为导向,各种公共文化资源与生产要素向文化“产业化”领域集中配置,转向以复合的社会发展为主导,各种公共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在文化建设、社会发展和经济门类问优化配置,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用文化的精神和文明的方式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多边发展”模式。
四、中国文化战略的能力建设
1.世界资源和社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组着国家的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仅仅是国家实力的角逐,而是基于社会能力的博弈。
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实力只有通过提高本国民众的社会文化创新能力体现出来,才有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能力遏制正在成为国际文化战略博弈的又一个焦点领域,世界霸权的逻辑结构正在因此而发生变革,大国谋求霸权的战略也正在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
2.一个国家的社会能力主要体现为该国的文化进步能力和民众的整体素质与水平,社会凝聚力的组织动员能力,以及社会制度化水平和社会秩序,而所有这些均取决于该国整体的文化创造能力,一种能够不断超越自身文化局限的能力。
中国需要把战略重点转移到注重自身社会文化能 力的提升和推动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上来。国家文化 能力的提高和国家形象的战略性建构只有在一个国家 社会能力的极大提高才有可能。
3.话语建构能力是最重要的国家文化战略能力之一,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一个国家的世界文化地位和世界文化关系。
4.普通民众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国家文化战略能力建设,需要建立起对民众的基本国家觉悟应有的认识、信任、自信和自觉,从而使得中国在这一领域里拥有足够的国家力量。来自民间的声音,往往可以发挥政府所起不到的作用。这一点,在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广大民众所表现出来的国家精神已经得到了充分表现。因此,建构中国的新文化战略过程,应当把积极稳妥地发展民间文化战略研究智库作为中国文化战略的能力建构必不可少的选项,从而在民意的基础上缔造中国价值观。
5.在所有要素察赋当中,创造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禀赋,是一个国家最核心的战略资源,也是 一个国家核心文化能力和核心文化产业能力。
创新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文化创新毫无疑问是在所有创新类型中最具有影响力和持久力的。如果说,科学的创新直接改变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和生命方式的话,那么,文化创新将同时改变人们的社会存在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五、中国文化战略的核心价值观
1.突破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逐步的实现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几乎是我国重建文化发展机制以来占主导性的政策和舆论意见。
从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战略来说,一般意义上的实现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是不真实的,即便在今天被称之为市场经济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美国,确保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历来都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最核心的内容之一。美国政府从来都没有放弃政府在文化及其产业发展上的政府主导权,所存在的区别只是美国式的政府主导。因为只有政府主导,才能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中国文化战略的发展模式应当优先考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无限制的经济增长。
2.不能狭隘地将文化的发展集中在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投入产出上,必须赋予投入和产出新的内涵和价值。
文化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经济目标都只有和文化资源的积累和文化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才是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目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系统的可再生性和有机性是一切人类共同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在文化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产业经济增长之间保持以文化优先为价值导向的战略平衡,在文化产业的社会政治稳定和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目标之间实现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导向的文化战略平衡。
3.国家文化安全不是被动的国家文化制度安排,而是国家文化战略建设的主动设计与谋划。在我国文化的整体性生存环境与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了的情况下,根据变化了的内外文化条件进行制度创新,使之既能够满足我国文化战略发展的根本国家利益,同时又能够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形势,掌握国家文化战略发展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避免在制度博弈领域里的受制于人。要对可能遭遇到的文化制度挑战和文化制度博弈超前预警,从而把可能导致的战略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4.战略是一种制度关系,是一种关于制度的理解和体现,是一种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是维护还是改变制度的表达。
在文化发展问题上的法律不完善所导致和造成的文化发展“困境”,是严重制约我国文化健康发展、依法建设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健全我国文化法律体系,使之在宪政的框架下运行,应该成为中国文化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中国文化战略发展的科学建构和有效实施方面,必须在关于文化的意识形态监管问题上克服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在出版、新闻、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一系列中国文化战略的核心领域制定国家法律以维护国家核心文化利益,从过去关于上述领域里的已经明显的不适应现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国家制度建设需求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超越在文化审查和意识形态监管上的自我束缚,以充分的文化自信表现执政党在文化审查和意识形态监管领域里的成熟执政。
5.要使制度本身成为一种生产力,一种良性的生产力形态,从而确保文化战略发展所需要的文化生产力成长机制始终处在一种良性发展的状态,而不是总是通过或借助于临时性的非常态手段和临时性的政策措施来促进文化的发展。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