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7

1.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1 作动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2 结构助词“的”.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 作代词 A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B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C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D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2. 文言文“之”的7种用法和意义

之字的所有用法

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3. 古文中制的意思

古文中的“制”有下列几个意思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中制

1. 中等规格。《周礼·考工记·弓人》:“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长六尺有三寸,谓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郑玄 注:“人各以其形貌大小服其弓。” 贾公彦 疏:“此以弓有长短三等,人亦有长短三等而言,取其弓与人相称之事。”

2. 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汉书·董仲舒传》:“ 孔子 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俭非圣人之中制也。”《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故先王立其中制,使情文两称,是以祥则缟带素纰,禫则无不佩。” 宋 苏辙 《辞户部侍郎札子》:“方欲酌今昔之中制,采吏民之公言。”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一》:“圣人治天下……必将有以合乎人情之所宜。是故中制者,圣人之法也。”

3. 谓从中干预。《宋史·岳飞传》:“帝答曰:‘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 明 张居正 《答郭华溪》:“一切剿处事宜,公所画俱当,惟公自裁,便宜行之,不敢中制。”

4. 古文里有 “制”这个字的句子有哪些

释义 zhì

①<;动>;裁制衣服。《诗经?豳风?东山》:“~彼裳衣。”

②<;动>;制造;制作。《观巴黎油画记》:“见所~蜡人,悉仿生人。”

③<;动>;控制;掌握。《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于人。”

④<;动>;制服。《中山狼传》:“夫羊,一童子可~之。”

⑤<;动>;制定;规定。《齐桓晋文之事》:“是故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⑥<;动>;禁止;遏制。《赤壁之战》:“瑜请精兵五万,自足~之。”

⑦<;名>;法制;制度。《郑伯克段于鄢》:“今京不度,非~也,君将不堪。”

⑧<;名>;帝王的命令。《史记?秦始皇本纪》:“命为~,令为诏。”

⑨<;名>;规模。《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

⑩<;名>;构造。《张衡传》:“其牙机巧~,皆隐在尊中。”

5. 造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造 zào

动词义:

1、形声。从辵( chuò),告声。本义:到;往某地去)

造,就也。——《说文》

咸造勿亵在王庭。——《书·盘庚》

凡四方之宾 客造焉。——《周礼·司门》

造于西阶下。——《仪礼·士丧礼》

而造大国之城下。——《战国策·宋策》

造饮辄尽。——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明日造朝。——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造左公第。——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径造袁所寓之 法华寺。——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拜访 [尊贵者]。

庾公造 周伯仁。——《世说新语·言语》

3、假借为“作”,制造;制作。

复造候风地动仪。——《后汉书·张衡传》

王将伐 吴,造船于 蜀。——《晋书·吾彦传》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雁荡山》

4、虚构;伪造。

我生之初,尚无造。——《诗·王风》

5、培养;造就;创造。

天造草昧。——[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民国肇造。——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6、撰写;汇集。

非禹, 益不不能行远《山海》不造。—— 王充《论衡》

7、制定。

怀王使 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8、建立。

遂迁许都,造我京畿。——《三国志·武帝纪》

9、[学业等]达到的程度或境界。

小子有造。——《诗·大雅·思齐》

君子深造有道。——《孟子·离娄下》

名词义:

1、成就。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诗·大雅·思齐》

2、〈方〉∶农作物的收成或收成的次数 [crop]。如:早造;一年三造

3、时代。

公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仪礼·士冠礼》

4、旧时星命术士称人生辰干支。

5、姓

副词义

1、通“猝”( cù)。忽然;仓卒。

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礼记》

景公造然变色。——《韩非子·难二》

6. 插花制俑的文言文要翻译

原文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①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②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过耳⑤.”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译文 我的居室休闲,案头瓶花许多,陈芸(作者的妻子)说:“这样插花,能表现花在风晴雨露中各种姿态风韵,可谓精妙入神.然而画卷中也有草木与昆虫共同相处的方法,你何不仿效一下?”我说:“小昆虫徘徊不定,怎么仿效?”陈芸说:“我倒有个方法,恐怕始作俑而引起罪过呢!”我说:“你试说说.” 陈芸说:“小昆虫死了不会变色,寻找螳螂、蝴蝶之类用针刺死,拿细丝线捆着它的脖子系在花草间,再整理它的脚足,有的抱在花梗上,有的踏在叶上,这样宛如活生生的小虫,不是更好么?”我很高兴,按她的方法去试验了,结果来看的人无不称绝赞美.注释 ①芸:指作者的妻子陈芸. ②盍:何不. ③踯躅:徘徊,文中指虫子不停地跳动. ④作俑: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 ⑤相当于“罢了”. ⑥绝:许多 ⑦属:类 ⑧行::试验 ⑨善:好。

7. 文言文翻译 制冠与治国

魏牟到北方去见赵王时,赵王正在让制作皇冠的工匠在朝廷上(于前)制作皇冠,赵王向魏牟请教治国的方略。

魏牟回答说:“如果(诚:假使,如果)大王能像重视这两尺长的布帛一样重视国家的话,那么(则)国家就会太平而安定了。”赵王说:“赵国是我的先人给我的(我从先皇手里接管的赵国),我对祖先和天下百姓都看的特别重,你却将国家比作这二尺长的布帛,这是为什么呢?”魏牟回答说:“大王您制作皇冠,没有用亲近的人,而非要用优秀的工匠,难道不是因为害怕他们浪费了制作皇冠的布帛而致使皇冠最终做不成吗?现在国家治理得不好,所以社会不安定,对祖先的。

大王您现在不寻求有能之人,而放任自己任用和自己交好的人(或自己所宠爱的人),这难道不是把治国看得比制作皇冠还要轻吗?”赵王没有什么话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