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女孩考上牛津,她的妈妈是这样做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去图书馆还书,正好赶上图书馆的一个活动,看着人多就进去了。大标题《求学牛津过关斩将,家庭教育成就梦想》,大概就是一个叫王睿弈的女孩,16岁被英国牛津大学数学系录取,她的求学和报考经历,以及她妈妈给大家做的如何教育孩子的分享。

看到这样的题目,虽然她妈妈一再强调她们只是普通的家庭,孩子也是普通的学习中上等的学生,但是,我还是感觉那样考上外国常青藤名校的经历,无论是求学过程和家庭背景对我们真正一般的家庭没有参考性。这么多接受义务教育的小孩,有几个在初中就有外国游学的经历?谁家的孩子每年暑假都会参加疯狂英语或是新东方的夏令营?

不过,听了王睿弈妈妈的分享,我感觉,睿弈会考上牛津真的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由果就因,王妈妈的家庭教育真的值得我们做父母的学习。

1

家校合一,家长和老师很好的配合

从孩子入小学,无论是学校致家长一封信,还是家长会,都在强调“家校合一”,几个家长真真正正做到了?

很多家长理解的“家校合一”,无非是多跟老师学校联系,更直接的就是适当的时候给老师送礼。其实,这些都是片面的理解。

真正的“家校合一”,那是作为家长站在真的为自己孩子着想的基础之上的。

如,每天例行的给孩子检查作业,然后签字。有几位家长,把孩子存在的问题写上了?王的妈妈给孩子检查完了作业,会把孩子哪点没有掌握等情况,写成评语,哪怕是一句话,在老师检查孩子作业的时候,就会一目了然,孩子哪里有欠缺,会针对性的辅导。同时,也能感觉到家长的用心。

还有,王睿弈上小学时,有次老师让同学们分角色表演课文《东郭先生和狼》,王妈妈就把睡衣当汉服,旧书包当头饰,黑塑料袋剪成胡子的形状,给小睿弈装扮上,这样的表演比再怎么有感情的朗诵的效果要好很多。

2

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活动

王睿弈之所以能申请上牛津大学,跟她的丰富的社会实践有很大关系。她从小就参加市博物馆的小讲解员、市图书馆的志愿者,还有为特殊儿童募捐等等很多很多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参加这些活动占用了很多时间,但在这些活动中学到的东西是在课堂上根本写不到的,比如,怎样与人沟通,怎样协调各种关系等。

可能,很多小孩没有那么多的社会实践机会,那么,学校的活动一定不要错过。

有一次,王睿弈班里要表演一个英语情景剧,剧中的王子台词太多,大家都不愿意王子。有人就提议让王睿弈演,说她个子高,还瘦,符合王子形象。而睿弈很不高兴,觉得是同学们在嘲笑她,王妈妈就鼓励她说:“这事多么好的机会啊,女扮男装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挑战啊!”在妈妈的鼓励下,她成功的饰演了王子。

鼓励孩子挑战自我。学校的活动都是对孩子的锻炼,即使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即使是失败了,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经历,一种成长。

同时,这种社会能力的提高也有迁移作用,带动到孩子的各个方面都会发展。

3

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王睿弈办英国签证的时候有个小插曲。当时已经拿到牛津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睿弈要办英国签证。王妈妈问睿弈用父母陪同吗。睿弈说不用。于是,睿弈就独自一人到北京的英国大使馆办签证,预约的是上午9点,结果排到位的时候,大使馆的人说,她只有16岁,需要父母一方陪同。给妈妈打电话,妈妈也不可能从邯郸到北京半个小时内到达,因为允许的时间只有半个小时。睿弈妈妈很冷静的说:”这事你自己的事情,之前我也提醒过你,要是办不了签证,后果也只能你自己承担。“

要知道,即便已经拿到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办不了英国签证,也是去不成的。睿弈急中生智,发挥自己的厚脸皮特长,在排队等候的人群中寻找自己的”母亲“。在询问到第3个人时,终于人家答应了充当她的临时母亲。很快,睿弈就顺利的拿到了英国签证。

16岁的小女孩能够这样独立的完成这些,得益于从小父母对她独立性的培养。八九岁就独立的去外地参加夏令营,13岁就一个人坐火车去北京还倒地铁。

我家就住在重点初中的旁边,每天目睹很多家长接送自己的孩子上下学,TA的孩子都已经比TA高很多了。

做家长的可以从放手孩子的日常开始,让TA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帮忙做家务。若是去旅游,让TA做攻略,带领我们去感受异地风情。孩子做的越多,会的越多,成就感越大,就会越自信。

4

不关注孩子的分数,只关注孩子的情绪

王妈妈说睿弈的成绩没有多么靠前,只是班里的中等。她觉得孩子的成绩只要不是太差就没有问题。很多时候,比如申请牛津大学,拼到最后,拼的不是智商,而是坚持和毅力。

只是关注眼前的分数,目光太短浅。若孩子这学期考了85分,想让TA下学期提高5分和10分,整个学期都奔波在各种辅导班上,即便最终是提高了分数,那么,搭上一个学期的时间不能开心的干别的事情,也是不划算的。

家长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王妈妈说:”凡是影响孩子心情的事情,我不做。“只要能看见孩子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进步,并且每时每刻的成长都是快乐的,理解孩子、相信孩子、支持孩子,与孩子互为师友,那么,没有哪个孩子会长歪。

世界万物,有因就有果,从结果找原因,总能找到发生问题的根源。孩子教育的问题,或好或坏都是家庭教育的缘故。教育孩子是自我修行的过程,作为家长的父母一定要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因为TA终将独自越行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