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九课——人际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中原焦点团队黄静2022-5-8讲十坚持分享第1024天

跟他人的关系其实是跟自己的关系

跟来访者的关系是跟自己的关系

跟世界的关系都是跟自己的关系 ,处理好跟自己的关系,才能达到平和稳定的状态, 对外平和,对内稳定

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一、定义和特点 定义: 人际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 心理 上的联系

有关系就是没关系,没关系就是有关系,关系是心理上的联结。

恋爱和婚姻通过联络,有沟通,彼此在一起,关注到对方的需求与在乎,关注到对方的感受。

你在乎他,他在乎你,你说的话她才听

趋利避害:不要刀子嘴,豆腐心,不会说少说或不说

特点:

1.个体性 

◆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自己是否所喜欢或愿意亲近

对外温和,对外温和,人家愿意亲近

2.直接性 

◆没有 直接接触 ,就构不成人际关系

没有相处不尝试,就不知道

撒娇加撒泼

3.情感性 

◆彼此间情感活动,主要特点◆倾向: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

觉察自己的情绪情感,捕捉别人的情绪情感,但不一定要说出来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定向阶段

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都有固定的特征,有共性的,有个性的,每个人喜欢的都不一样,对自己越了解,对自己定向越准确,跟童年、成长环境、模式有关系,尤其是在择偶的时候,相似的或相反的。或者会变成一样的。看似相同或相似,还有很多的不同。我们学习心理学,会把家族的模式在我们这儿终止。

2.情感探索阶段 

探索,开始是寒暄,然后不断深入

关注想要的,关注在一起不错的,关注做点啥,让小火苗再燃起来

眼里有光,心里有爱

爱自己所选择的,选择自己所爱的

3.情感交流阶段

内心隐秘的东西,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

好多时候亲子关系就是在不断指责、否定的中退化

接纳度越高越能表达自己内心的东西

4.稳定交往阶段

也要有足够的尊重、用心

阶段不是硬性的划分,大概划分 

零接触-知晓-表面接触-轻度互赖-中度互赖-强烈互赖

少评价多欣赏多理解

要能容得下,指责批评批判,下意识退,装不下他,孩子试图亲近,你装不下他,他这个圈就不往前走了,感觉温暖安全信任,才会愿意靠近,才能更亲密。

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定义: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

特点: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愿意暴露,说明是安全,我们可以给对方暴露,不要期望对方一定对我们暴露。

恋爱的早期,两个圈想完全重合,达不到就会出现冲突,年轻时不懂爱。

给你暴露多,就想和你有更多的亲密关系,如果不想和他有更多的交往,就不要去听哪些秘密。保持边界。

黄金法则:相互法则,我对你好,你对我好。

反黄金法则:因为我对你好,所以你一定要对我好

陌生人会暴露更多,因为安全,没有成见。

孩子不想找爸爸妈妈认识的咨询师

男人自我暴露没有女人那么容易,特别是同性朋友之间。

注意: 不能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 (内在自我安全和保护需要)

程度:由浅到深4个水平

1、情趣爱好方面

2、态度

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4、隐私方面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基础是彼此相互重视与支持◆ 相互性是喜欢的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 ◆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不要有应该之心,单方面的关系走一段就走不下去了,相互付出差不多,或略微多一点点, 给婚姻往爱情账户存钱

你不喜欢他,他也不喜欢你,哪怕你不说,气场会呈现,修自己

很多关系跟接纳和欣赏有关 ,总是看别人不顺眼,他也看你不顺眼,难得付出优势做的不错的地方换位理解,感觉包容和认可

作为咨询师,实在不喜欢就不接这个咨询,接了就需要无条件接纳和欣赏

2.交换性原则(礼尚往来)◆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期待在交往过程中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根据价值观选择的结果

有彼此在意的东西,两口子要共同成长

3.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好人都会说我好)

◆人都喜欢“展示自己”以证明自我优越性

◆ 个体对他人的评价及其敏感

每个人都在保护自己的价值,别人否定自己,会远离这些人,就是保护自己的价值。会让自己感觉还行、还可以,才有更多的幸福感,有自尊,自信。每个人都想展示自己的优越感,自己老公好孩子好想让别人知道,说明自己拥有这些。不想让别人知道,内心丰盈。人人都很自恋,哪有那么多人注意你。都以为自己是舞台的C位,对他人的评价都很敏感。人人都有一颗玻璃心,玻璃心易碎。发朋友圈,看有没有人评价点赞。

4. 平等性原则(尊重-人格上的平等)

 咨询师不是上帝,求助者才是他自己的上帝!

 咨询是服务于生活的,工作中需要灵活运用!

五、人际关系类型  

三维理论—— 美国学者舒茨提出

1.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包容 需要(接触、交往、相容)

与双亲交往程度导致:低社会行为(交往少,没有跟别人联结的原因)、超社会行为(想联结的愿望太强了)、理想社会行为

小时候密切,无限的包容,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远离

支配 需要(控制、被控制)

过度控制会导致顺从依赖,反叛愤怒

适度:有要求,又有自由

人的幸福:完成重要他人的期待,有意义有价值 情感 需要(爱人、被爱)

得到爱的程度导致:低个人行为、超个人行为(粘着别人)、理想个人行为(爱自己,有空间,也爱别人)

热恋注定不会长久

爱他人的前提是活好自己

2.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不能满足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它问题

3.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

4.六种人际关系取向三种需要+两种方式,构成了六种基本取向

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 1 )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 2 )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 3 )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 4 )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 5 )主动情感式。主动表现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

( 6 )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5.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对成年的影响

(1)包容需要

◆交往少,低社会行为,疏远有距离;

◆过分依赖,高社会行为,寻求接触与注意;

◆适宜沟通,理想社会行为,群居独处均满足

(2)支配需要

◆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一定自由,民主式

◆过分控制、专制式,易独断独行/拒绝支配/焦虑过重

(3)情感需要

◆得不到爱,低个人行为,避免亲密关系

◆溺爱环境,高个人行为,强烈寻求爱

◆适当关心爱护,理想个人行为,不受宠若惊,能恰当对待自己

六、群体整合原则

◆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

◆群体形成: 包容 →控制→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

◆群体解体: 感情不和 →失去控制→难于包容,导致群体解体。

第二单元   人际吸引

定义 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人际关系的肯定形式

分类

◆亲合(亲近合群)是较 低层次 的人际吸引

◆喜欢是 中等程度 的吸引

◆爱情是 最强烈 的人际吸引形式

影响喜欢的因素

(一)熟悉性和邻近性

◆机会多、熟悉、易吸引(儿童友谊)

◆ 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 U 型曲线的关系(刺猬关系)

要有边界,要有自己的事情做,尤其是对孩子,要有边界,留出足够的空间

(二)相似性

◆ 信念、价值观、人格,兴趣、爱好,背景地位,年龄经验◆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更重要

(三)互补

◆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需要(美女豪门,外在差异极大的夫妇)

社会角色(律师、心理咨询师)

人格(内向、外向,房谋杜断)

◆ 互补,吸引力最大 恋爱黄金法则:价值观相似、性格互补

三观不同,不必强融

爱自己跟自己相似的人,比如和自己相似的孩子

归根结蒂是爱自己

(四)外貌吸引力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

◆良好第一印象,以貌取人,光环效应(爱屋及乌)

(五)才能

◆ 无威胁的才能 会增加吸引( 有才能不要恃才傲物 );

◆犯错误效应 有才能犯些小错误,有助于增加吸引 (更真实、可爱;专家咖啡洒在衣服上)

往往嫉妒跟我们差不多的人变好了

不嫉妒跟我们不相干的人,或者差距大的人

(六)人格品质

◆影响吸引力最稳定因素

◆安德森研究: 喜爱程度最高 - 真诚(真实纯粹); 喜爱程度最低-不真诚

   当我们自以为比别人聪明时,我们已经成了最大的傻瓜!

第三单元   人际互动 定义:人际相互作用形式

1. 合作 及其基本条件:为达到共同目的互相配合的行为。条件:

1)目标的一致

2)共识与规范

3)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

2. 竞争 及其基本条件: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条件:

1)目标稀有/难得,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

2)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双赢结局

3)有理性,按一定社会规范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