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计算基础差,做题老粗心,为什么?怎么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我家孩子五岁了,10以内加减法还是不熟练怎么办?

听说学前就要掌握100以内加减法,怎么能做到?

我家孩子五年级了,突然发现计算基础差怎么办?


非常凑巧的是,我前两天听了一个来自某知名大学专门研究人体大脑的博士分享,她提了几个很有意思的点,我听了之后觉得很有必要分享给大家。


内容有些多,我先放一下大纲,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优先阅读:


一、如何提升计算能力


二、数感和计算能力是两回事


三、粗心的原因和提升方法


01


如何提升计算能力


在这位博士的分享中,讲了两件颠覆我之前认知的事。


一件事是从科学的角度,在脑子的构造中,负责语言和负责计算的是同一块区域(另一件事在后面)。 而这块区域,女生天生要比男生发育的更好,所以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女生在语言和计算这两方面,就天生比男生有优势。所以在同等年龄下,一般女孩的计算能力也要较男孩略高。所以如果您家是男孩,计算总也不上道,您也不用着急,因为这是天生所导致的。


当然,这是普遍的情况,到每个个体肯定也会有所不同。如果两个孩子的语言天赋差不多,那其实计算能力也会不相上下。


那如何提升计算能力呢? 首先就要在生活中训练孩子“有条理”的能力。因为这两部分,在大脑的理解是一回事。有条理的孩子,计算一般都不会差。


例如


(1)训练孩子讲故事的能力。


前期可以是看图说话,后期可以直接对故事进行复述。因为讲故事这件事本身,就需要孩子非常有条理。家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指导孩子能够有条理的完整将故事讲下来。不仅对作文有帮助,对计算也会有帮助哦。


(2)除了复述故事之外,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场景也可以让孩子复述。


比如如果孩子在边上看家长做饭,那可以在做完饭后,让孩子复述这几个菜都是怎么做成的,家长在做菜时有没有一些通过并行从而缩短时间的方法,等等。在加强记忆力的同时,训练做事有条理的能力。


另一件事是计算好和数学好是两码事。


例如这个题:100-7-7-7-7-7-7-7=?


如果按照顺序来做的话,其实只有第一步100-7仅涉及到计算,要把这道题能够完整的做对,我们需要调动整个大脑的多个部分:


需要先把抽象的数字想象成比较形象的算式,然后进行计算,算完之后还要把这个答案记在脑子中,然后再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


从专业的术语角度,大脑主要负责处理三方面的编码:


(1)数量表征模块: 主要涉及到的是孩子的比较和估算能力,也就是咱们说的数学能力;


(2)言语/序列表征模块: 主要涉及到的就是咱们这篇文章主要讲的计算、语言和知识的存储与提取部分;


(3)视觉空间编码模块: 主要涉及到的是空间操作,很多家长说孩子空间想象力差主要是在这个模块中。


而这三部分,虽然相互独立,但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也有一种说法,相比现在很多手机和电脑的“跑分”,做数学题,其实就是大脑的“跑分”。


当然,如果孩子计算好,一般孩子至少对数学就不抵触,而且还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这也利于孩子今后数学的学习。



02


数感=对数学和数字的敏感

与计算能力是两件事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都常说,要培养孩子的数感,数感好的孩子一般数学成绩都比较好,那到底什么是数感呢?


数感其实和上面说的不一样, 孩子天生就有数感能力。


据研究表明,一般3岁左右的孩子,都很容易理解5以内的数,并且很容易能够分出两堆物品的多少。但是当对于5个数的时候,这时数感就不怎么管用了。


我记得在佩奇数学启蒙的时候,老师也曾经说过, 5以下的数,要求逐步训练孩子一眼报数, 就是不需要数,看一眼就能直接说出一共有几个,咱们3-4岁的家长也可以逐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但到5以上,当时老师讲的就是叫从5开始数,通常会分成两排,第一排5个,第二排不到5个,当时会训练孩子从5开始6、7、8、9、10这样数下去。而这个训练,当孩子能够对5以下一眼报数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逐步做到10以内也可以按照5个一组后一眼报数。


所以有家长反应孩子10以内的加减法为什么老不过关,就是因为这方面的数感已经脱离了天生的范畴,是要进行一定训练的。如果孩子还小,可以先不着急,先从5以内一眼报数和10以内的数数,过关后再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


数感能力的评估,从专业的角度,会分成5个等级:


等级1: 尚未发展 处 天生数量概念的数感,不理解相对数量,不知道少于和多于。


等级2: 儿童开始获得数感,能理解很多、少于、多于,但没有基本的计算技能。


等级3: 能充分理解少于和多于,并可以使用手指或物体运用“从1开始数”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但当他们计算大于5的数字时就会出错。


等级4: 儿童可以使用“加起来”和“求总和”的过程代替在前一个等级上所用的“数出全部”的过程,他们理解数字概念的实质。


等级5: 儿童显示出用提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进行加法并开始获得简单的减法能力。


这五个步骤,孩子都是需要循序渐进的。 如果有跳步,那就很容易导致由于基础不扎实而事倍功半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我总建议无论在孩子数学启蒙阶段还是后续提升阶段,要么交给专业的机构,要么就自己拿专业的书来讲授的原因。


如果孩子上述对于10以内的数完全没问题了,才建议开始10以内的计算训练。


但其实当真正开始进行数感这方面的数学启蒙的时候,孩子仍旧需要跨越两座大山:


(1)计算不等于 记算 ,一定要理解算式的意思


在最一开始,一定通过举例等多种情况,让孩子明白3+6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死记硬背。当孩子确实理解了之后,当后期想提升计算速度时候,可以记下来。但其实据佩奇的经验来看,当做多了之后,孩子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2)等量代换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


我们大人可能觉得很简单的问题,孩子一般到五六岁可能都不太理解。


类似这种问题:一个方块是5个圆圈,那么2个圆圈加上1个方块1个圆圈是多少个圆圈?



这个留待后面有机会再说吧。在这主要表达的是咱们家长在孩子数学启蒙或者后面辅导孩子数学的阶段时,千万不要心急,因为很多时候,因为孩子的理解力还没到,发育还不完全,所以不理解也是正常的。


03


粗心的原因和提升方法


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


一个长方形,长是10,宽是5,如果这个长方形的长变成30,宽变为原来的2倍,那么所形成的新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有孩子是这样做的:


30 5=150


如果是咱们家长看到自家孩子这么做的话,一定会火冒三丈,怎么连这种题还会错?!


但一定有很多孩子都犯过这样的错误。


这个题错在哪呢?


对于这个题考察的长方形面积的知识点,孩子是会做的,也知道应该求的是新长方形的面积。但是错误出在长是新长方形的长,但宽,还是用的原来长方形的宽。


为啥会出现这个问题呢?


其实就是孩子忘了宽乘2,而为啥会忘?其实这跟孩子发育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据研究 标明


不同年龄段的记忆容量和存储时间是有很大区别的。


小于5岁的学前孩子, 能记住的内容模块大概是在1-3个,而且没有可靠的存储时间,意思就是不一定能记住多长时间。


5-14岁的孩子, 能记住的内容模块大概是在3-7个,且基本能记住5-10分钟不成问题。


而14岁以上的孩子和我们大人, 能记住的内容模块大概是在5-9个,时间上也有所增加,大概在10-20分钟。


当然,每个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也会有些不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生的范畴了。


“粗心” 这件事,除了上面说的这种 “丢三落四” 的原因之外,还有两种原因,一种是 “错看漏看”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比如题里要求用“”。还有一种是 “没注意细节” ,比如下面这一套三年级的经典题目,如果单独拿出一道题孩子做,孩子会极容易因为没注意细节,把应该做的这道题做成别的情况:


例1: 在一条100米长的阳光大道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1 课 ,两头都种,有多少课?


例2: 在一条100米长的阳光大道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1 课 ,只种一头,有多少课?


例3: 在一条100米长的阳光大道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1 课 ,两头不种,有多少课?


例4: 在一条100米长的阳光大道两侧种树,每隔10米种1 课 ,两头都种,有多少课?


例5: 在一条100米长的阳光大道两侧种树,每隔10米种1 课 ,只种一头,有多少课?


例6: 在一条100米长的阳光大道两侧种树,每隔10米种1 课 ,两头不种,有多少课?


其实解决“粗心”也是有办法的,多刷题,多做错题是解决这个办法的一种,但是略显枯燥,也比较花时间,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几种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的训练。


解决“丢三落四”的方法——训练心中多记住一些事情。


例如:


(1)上下学的路上可以做些背诗、背口诀、背儿歌、背单词等训练,锻炼记忆力。


(2)平时带孩子去超市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记住要买的东西,到了超市之后让孩子说出来。


(3)计算多训练心算,就是不掰手指头、不列竖式、不用纸笔。也可以在上下学的时候或者没事的时候口算。


解决“错看漏看”的方法——指读


错看漏看其实主要是孩子平时的阅读习惯不好。所以其实很多数学老师在教孩子读题的时候,都会强调说随读题,就要圈出题中的关键点。



解决“没注意细节”的方法——内心独白


这个方法其实比较简单,就是让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心中默读,这样配合第一条中的指读,先保证让孩子能够看见题目里的信息,然后再把这些信息能够记在脑子里(就是上面的一条)。